怎样探究哪些习俗是文明的哪些习俗是不科学的?

如题所述

我们来看看这些不文明的习俗,不用判断一目了然。
在古代中国阉割生殖器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刑罚方式(起始于隋朝),也是一种得到侍奉帝王这个职位的方法。
在明代末期皇宫内约有70,000个太监。这种职位的价值在于:处于一定地位的太监可以得到巨大的权利--甚至高于帝王--但是自行阉割是违法的。在1912年侍奉帝王的人--太监,这个职业停止了。而其数量骤降至470人。2、木乃伊化
传说,Sokushinbutsu是指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自行死去的佛教徒和僧人,这种特殊死亡方式我们称为木乃伊化。
据报道,这种习俗几乎只发生在日本北部的Yamagata市。人们在那里发现大约有16-24具木乃伊。僧人们在三年里维持一种特殊的饮食习惯——只吃坚果和种子。

他们严刻的执行这种对身体“疗程‘,以此减少身上的脂肪。过了这样的三年后,他们开始只吃一些树皮和树跟,喝一些漆树产生的毒汁。此过程还是要持续三年。这种饮食方式使得他们容易呕吐,身体内的液体迅速流失;并且能够杀死身体里的蛆,使他们死后的尸体不易腐败。
3、女性缠足
在大约一千年之前,缠足是中国在年轻女性中实行的一种习俗。此项风俗始于十世纪,终于二十世纪早期。
中国人的缠足文化是指,大约在女孩儿六岁或是更早时,将她们的脚用布条缠紧,这样做她们的脚就不会按照正常情况长大:然后,为了重新塑型,他们将脚打碎变得严重畸形。一般缠足的脚不会超过4-6英寸(约10--15厘米)。

这就是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女性残障(无行走能力)的重要原因。
4、殉葬
殉葬是印度一种葬礼习俗。但是在如今的印度殉葬是十分稀少的,并且认为殉葬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在葬礼仪式中,死去丈夫的寡妇为了向其丈夫贡献自己而跳入焚烧丈夫的火堆中自杀。人们猜测殉葬的做法是殉葬者心甘情愿的,根据现有的资料证实她们大多数人都是十分自愿的。在一些社会中人们期望寡妇能够陪葬。某种程度上殉葬是一种强迫制度。社会给她们施加压力,期望她们去殉葬。
寡妇在失去丈夫后对生命失去的期望,尤其是她没有孩子的情况下。不管怎样,同样也有不同意寡妇殉葬的例子,他们作出积极努力防止此类死亡。
5、决斗
15世纪至20世纪,决斗出现在西方社会。决斗就是在达成协议的两个人之间进行搏斗。

按照双方明确或默认的规定,各自配备致命武器,并且是为了荣誉而战。他们会找一些信任的人作为见证人(也有时私下搏斗的)。但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决斗一般由想要决斗的一方发出(挑战者),他多半是为了纠正人们对他的侮辱。
决斗的目的不是为了杀死对手而是得到承认的”满足感“等等。他们自愿冒险也要为恢复自己的荣誉而战。
6、切腹(Hara-Kiri-切腹)
切腹是武士道的重要精髓。这是作为一名勇士的守则;切腹一般用在以防勇士落入敌手或是减少耻辱的一种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2
以下这些习俗是不科学的
低俗婚闹≠传统婚俗

偏离文明轨道的婚闹已成为恶俗。结婚是一生的大事、喜事,按照当地的习俗适当地热闹一下,可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适当地增加“为难”气氛,也无可厚非。但婚闹民俗也要遵循基本社会公德,不能偏离文明轨道。破坏公序良俗、超越法律红线的婚闹习俗就是极端恶俗,绝不能当作传统民俗看待,应该给予强烈谴责,并列入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规范和整治,绝不能助长这种恶俗婚闹的蔓延。>>

每一种民俗活动,都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时下流行的婚闹,很多已经不在于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在传统婚闹中,绝不会上演低俗的闹剧,两家人办喜事,亲朋好友增进情感交流,都是在固定的礼仪中进行的。从媒体曝光的一些婚闹行为来看,很多是极为低俗的,甚至是违法行为。对此,要坚决抵制,绝不能让低俗披着民俗外衣,大行其道。>>

天价彩礼≠幸福婚姻

作为中国民间已经流传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彩礼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表明男方诚意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意味着男女双方家庭达成了婚姻契约关系,对男女双方忠于爱情都是一种“约束”。但从情理上讲,彩礼的多少还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男方的经济实力相匹配,那种丝毫不考虑情感因素和实际情况的天价彩礼,既是对传统习俗的变态理解,也是对现实婚姻的不尊重。毕竟,爱情不是买卖,婚姻无法用金钱度量,幸福也不能依靠彩礼来支撑。>>

“天价彩礼”对于经济一般和较差的家庭来说,就像一道无情的屏障。不少家庭贫困的小伙子因此娶亲无望,有情人难成眷属,不知扼杀了多少原本美满幸福的婚姻。若到处举债,即使娶到心爱的姑娘,表面上欢天喜地,然而过多地透支了财力,一桩婚事在短暂风光的背后,却给家庭留下沉重的债务,势必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甚至会引发家庭矛盾,最终影响到婚后的生活。>>

礼钱往来≠礼尚往来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传统美德,送礼表情是拉近百姓之间距离、促进邻里关系的一种良好方式。但随着五花八门的酒席名目,乡亲之间的走动已然超越了联系感情的需求,而“礼尚往来”也早已变成了“礼钱往来”,礼轻情意重也早已被钱多情意重所取代。愈演愈烈的“人情随礼”显然已经让人们伤神受累,背离了礼之本意,偏离了淳朴的风俗轨道,成了拖死老百姓的“稻草”。>>

一些地方十分讲究“礼尚往来”,被人通知,是给你面子,若不随礼,轻则让人笑话、瞧不起,重则得罪邻里亲戚,被人戳脊梁。一些人怕礼轻丢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违心攀比,那些动辄几百、上千元的随礼,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大超越了多数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的困难家庭不得不举债随礼。显然,这些变味的“随礼”恶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成为人们的沉重负担,影响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使正常的人际交流氛围和良好的社会习俗遭到破坏。>>

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厚葬对于逝者并无实质意义,更多是为了生者的“面子”。不说这个“面子”是否活受罪,要说的是,这个“面子工程”的花费,更应当多用在逝者生前的赡养和临终关怀上,这更能体现为人子女者感恩长辈的养育之举。生前赡养是做给自己看的,死后葬礼是做给别人看的。与其“厚葬薄养”,不如“厚养薄葬”。>>

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人性之基础,是家庭关系和谐之保障。孝是人之天性,生前尽孝、死后哀悼,哀于心即可,即孔子学生子游所说:“丧致乎哀而止”。葬礼只是做给别人看,葬礼规格再高,也无法直接证明子女就是非常孝顺父母。过于奢华,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也只会令人怀疑其后代炫耀有余,悲伤不足。因此,薄养厚葬当止,百善还是孝为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22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习俗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奠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非凡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奠。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借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奠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奠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奠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奠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奠,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奠。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奠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奠先王三十六帝。
第3个回答  2021-02-22
家乡的习俗,感受它带给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生活。2、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习俗的变化。3、反对迷信,崇尚科学。教学难重点: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习俗的变化。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习俗的小故事或传说。2、搜集有关中国传统习俗的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打开书本34页,了解什么叫风俗?(学生交流):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丰富多彩的各种习俗是健康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二、师生共同了解本课要学习哪几方面的内容。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岭南地区的风俗景观就像一幅文明多彩的画卷,请同学们介绍了家乡的习俗。1、活动一:四人小组合作交流:(1)中秋节在哪一天?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2)元宵节是哪一天?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3)端午节是哪一天?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4)冬至是哪一天?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四、“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这座古城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绚烂的民俗文化,请学生交流家乡潮州还有哪些风俗?活动二:1、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知道的习俗。2、开展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多,给予奖励。五、了解许多习俗都是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通过(教材第36页)让学生了解“冲凉、喝凉茶、逛夜市”等风俗习惯,联系自己家乡的实际,探究一下家乡还有哪些不同于别处的风俗习惯,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六、尊重习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1、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教材第37页)将奶奶的两个习惯编排在一个故事,使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习俗与迷信之间的区别。并通过事实让奶奶认识到迷信的愚昧和科学的昌明。2、议一议:课件出示事例,学生由此可以联系身边的事例,看看还有哪些陋俗需要我们破除的。3、活动三: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好的习俗。说一说它们的危害。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身边的人去改变它。七、活动四:小调查:家乡习俗的变化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申表格的要求,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一下当地的习俗有哪些变化,思考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4个回答  2021-02-22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