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推荐】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二、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