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最火的时候有多火?据悉,早在2006年,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还没有什么名气,登上《百家讲坛》之后,短时间红遍全国。那时候的《百家讲坛》堪称最强“造星机器”,捧红了于丹、蒙曼、易中天、康震、马未都等文化学者。然而,现在的《百家讲坛》收视率低迷,存在感极低,甚至于当年的忠实粉丝,也不怎么看《百家讲坛》了。《百家讲坛》为何辉煌不再?老梁对于丹的评价,还是能够从侧面说明问题所在。
于丹与王立群走红是同一年,可二者之间的走红方式大相径庭。王立群当年上《百家讲坛》的年龄是61岁,学术素养经过了多年沉淀,往往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能够特别幽默。于丹当年上《百家讲坛》年龄也就41岁,年轻就是资本,短短7天时间彻底火遍全国。
老梁指出,于丹上《百家讲坛》有一个特点,即“非专业选手”,属于二三流学者。于丹原本搞现代媒体传播的北师大教授,却讲起了《论语》。通过现代人的思维,利用心灵鸡汤式的手法,一下击中了观众的心理需求七寸。此外,《百家讲坛》特别重视节目编排,采用了类似于说评书的方式,环环相扣悬念迭起,从而达到博人眼球的目的,让观众跟着节目走。
老梁进一步强调,于丹讲《论语》也是有存在不少问题的。于丹讲《论语》,喜欢使用不着调的大量排比句,让人乍眼一看好有道理,可回过神来脑子里有空空的。老梁着重指出,于丹讲的都是正确的废话。结果,于丹作为非专业人士讲《论语》,遭到了专业人士的质疑,可又有一拨人支持于丹。于是,于丹莫名其妙的就火了。《百家讲坛》凭借“争议化传播”的操作,短时间获得了高收视率。
于丹确实是为《百家讲坛》贡献了收视率,可也埋下了走向没落的种子。因而,我们能够从老梁对于丹的评价,侧面说明问题所在,即迎合大众、形式呆板、缺乏深度。此后,《百家讲坛》不断复制于丹模式,又接连捧红了不少文化学者,可谓是屡试不爽。然而,《百家讲坛》的模式也就是定型了,基本上没有什么突破。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百家讲坛》依旧是一张桌子,主讲人干巴巴地讲,不仅缺乏互动,而且内容质量也有失水准。久而久之,《百家讲坛》的观众缘也就被消磨殆尽,收视率陷于低迷。随之而来的是,《百家讲坛》为了挽救收视率,又找了一大批二三流学者,继续复制于丹模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而,《百家讲坛》走下神坛辉煌不再,不能说《百家讲坛》搞得不好,只能说跟时代脱轨了,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最起码,于丹在《百家讲坛》主讲《论语》时,也掀起了国学热,也是有贡献的。
参考资料:
[1]《百家讲坛》走下神坛 · 《老梁看电视》
[2]央视《百家讲坛》风光不再 收视率直线下降或淘汰 · 观察者网
[3]收视率"高台跳水" 替失宠的《百家讲坛》把脉 · 中国网
[4]唐博:《百家讲坛》“干讲”模式需要改进 . 长江商报
[5]河南骄傲!他61岁登上央视,被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 · 河南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