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从何而来?

如题所述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在一家百事用具专卖店里,身穿一身李宁运动衫、脚踏康威运动鞋的高一学生明明在为一个标价178元的百事书包跟妈妈进行着激烈的谈判:“您给买不给买?咱们可说好了,您要是不给买,我就不去上学!才178元您都不肯出,我们同学300多、600多的书包都有,我这算什么呀?”“你爸爸不是刚给你买了一个吗?大小跟这个也差不多,质地也很像,多少钱的不都是一年换一个,买这么贵的多浪费呀?”妈妈说。明明斜了一眼妈妈:“我爸买的那个多土!要是背着它走进教室还不让同学笑话死?您能背您背,反正我是不要……”妈妈拿着书包左看看右瞧瞧,怎么也看不出哪里好来,可终究还是耐不住儿子的软泡硬磨,掏出钱,买下了这个书包。明明还回了一句:“早掏钱不就结了,非磨叽我这么长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像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这些家长带孩子买东西多数都是孩子想要,父母嫌贵,最后家长胳膊扭不过大腿,买了东西还落一“抠门”的称号。另外,随着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孩子们手上的零花钱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消费观念尚未成熟,社会和家庭的消费教育相对薄弱,孩子们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良或错误的消费行为和习惯。通过对6岁-14岁的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在日常消费中存在着以下几种令人担忧的消费误区:

(1)无计划地消费金钱

据《中学生》杂志中一份关于青少年理财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79%的中小学生从来不预算自己的零用钱开支,超前、无节制、无计划地消费金钱。

陈刚是初一的住校生,从小学的每个月只能偶尔领到几次零花钱,到现在每个月可以自由支配为数不少的生活费,着实让他高兴了好一阵子。嘴上虽然对父母的“合理支配”答应得头头是道,可当钱一到手上顷刻间就变成了周杰伦的新专辑、郭敬明的新书、Twins的海报……甚至上网购买了一双打折的匡威球鞋,余下的钱也都奉献给了校门口的小吃摊。不出一个星期,陈刚的口袋里已经所余无几了,向父母再三保证后,才得以预支下个月的生活费。

陈刚决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洗新革面,于是拟订消费计划,打算合理开支。最开始他还正式记了几天账,但后来连账本都找不着了。每个月的钱总是花得精光,正式加入了“月光族”的行列。可一问怎么用的,又想不起来。

(2)广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如今,各类商业广告无孔不入,影响并决定着孩子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目标。每天打开电视,随时可以看见针对儿童消费的层出不穷的产品广告,诸如:“今天你喝了没有”、“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每天一瓶太子奶”、“现在你知道清嘴的味道了吧”、“酸酸甜甜就是我”等。这些广告正以足够的诱惑吸引着涉世未深的孩子,以至于很多孩子“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引导的饮料不喝”。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张,每天早晨不是“维维豆奶”外加蛋糕,就是“康师傅方便面”,父母专门为他准备的食谱,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广告食品:健力宝、娃哈哈、蛋黄派等。这还不算,受电视广告影响,小张还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脑白金”营养液,说喝了这种营养液能增强自己的智力,考试更能考出好成绩。

(3)高消费

现如今学生的消费可以说是躺在父母钱包上的高消费。学生们尽管自己不劳动,不挣钱,消费起来却足以使家长们“望子兴叹”。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生追求的目标。校园里,名贵衣衫已不鲜见,上百元的衣服和鞋更为普遍;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表明孩子们的“身价”;出入卡拉OK、电子游戏厅、台球厅早已不足为奇,甚至车接车送、披金戴银的也不乏其人……尽管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消费档次稍低一些,但其消费总额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也普遍偏高。难怪许多家长都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养不起了。”

(4)盲目的攀比消费

很多孩子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赶时髦、讲攀比。孩子们最普遍的心理是“别的孩子喝饮料,自己当然不能喝白开水”、“别的同学有MP3,自己怎么好意思再用复读机”。

在孩子中间,追求“名牌”和攀比远甚于大人。一个10岁的小男孩非要妈妈给买SNOOPY牌文具盒,理由是有两个邻座的同学已经买过了,他们在一起谈论的时候自己觉得没有面子,“没法插话”。

一位家长讲了这样一件事:他的孩子前后向他要钱买了6双耐克球鞋,每双价格都在500-800元之间,买到第5双时,他终于忍不住问孩子:“你买这么多鞋干嘛?”最后他才弄明白,现在学校孩子大多穿校服,衣着没法攀比,只好比看谁的鞋多,谁的鞋好。

(5)成人化消费

纯真、自然、质朴永远是孩子独有的美,可是很多孩子在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下,成人化消费日趋明显。

在商场化妆品专柜,经常可以看到中小学生流连忘返,护肤品也上了学生的梳妆台。连男孩子也开始佩戴项链、戒指等饰物。

成人世界中的人情消费在孩子们中间“颇有市场”。庆贺生日是中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其形式和气派程度比成年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日常人情消费的花样也不少:考试得了第一名,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中获奖,要请客。孩子们自然也明白“礼尚往来”的道理,今天你请我,明天我就得请你,无论是请客者还是被请者,同样都要破费。

(6)唯我消费

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许多父母把舐犊之情集中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欲上。要什么有什么,吃什么买什么。这种长期单向流动的爱,使子女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消费的时候很少顾及为其艰辛操劳的父母,有的孩子甚至不知孔融为何让梨,因为从来就没有类似的体验。

现在的孩子,不再完全将父母作为老师。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受着数以百计“老师”的支配,这种“老师”来自于孩子们自己亲身接触的或经过媒体、电脑处理过的各种“信息团”,各种信息防不胜防,这就是现在父母很难管教孩子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