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看时间是非常的方便,钟表,手机都可以计时,可是钟表在17世纪的时候才传入中国的,那么中国在没有钟表之前都是靠什么计时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利用“圭表”来计时的,它的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的,“圭表”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直立在地面上的标杆,用来测太阳的影子,叫做表,一个是测量表影的刻板,叫做圭。我们现在所说的“光阴”,就是跟这个圭表有关的,古时候人们把时间又叫做光阴。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日晷”,同样也是利用太阳的影子来计时的,“日晷”是由一个晷盘和一根晷针组成的,当太阳的位置在不断的移动时,晷针在晷盘上的影子也是不断的变动,后来古人在这个的基础上研究出了十二时辰的计时。
上面所说的两种计时方式都是利用太阳的影子来确定的,那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那古人就没有办法计时了,于是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漏刻”的方法,它的原理就是利用水流的均衡性,就是在壶里装上水,通过观察在壶里刻有时间的标尺来判断时间。这种方式是不受天气影响的,在古时也是被广泛应用的。
当然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这些计时方式以外,还有香篆、油灯钟、蜡烛钟等计时方式,一直到17世纪的时候,西方的钟表传入中国,人们才逐渐的取代原有的计时工具,古时人们是用十二时辰的计时,后来钟表传入之后就改成了24小时制,也就是一个时辰等于2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