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何不能吃“两家茶”?

如题所述

不是不能吃,只是不能“同时吃”,其实现在也是同样的,一女不嫁二夫,只不过古代女子更局限一些,大部分再嫁的女子会被指指点点罢了,但是并不是完全不能再嫁。

一女不嫁二夫这样的说法在古代一直都有,说明女子的贞烈。这是对女子伦理的要求,其实对男子同样有要求,普通男性是不允许有妾的,也同样是一种规定,就是在休妻上,男人要比女人有优势很多,这是社会地位问题。

女子在古代也好现代也罢,同时嫁给两个男人同一时期发生关系,这是不容许的,就算是现代社会,也是犯了重婚罪,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能不同的,就是以前对女子再嫁的说法,以前很多女子如果嫁错了人,不管怎样都不会再嫁,宁可死,而真正没有感情选择离婚的,是那些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比如唐婉),不是其他的女人不想,而是她们的见识与知识,都没法让她们认识到再嫁其实死不了人。

所以古代的一女不嫁二夫,有时候仅仅只是这些女人的知识面不够,不懂得怎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从而只是一味的顺从,哪怕遇上渣男也是不敢去提出和离,因为同是不懂的父母,给她们立了各种限制女人的规矩。

但是古时候的立法,同样是有保护女人的,像秦朝的时候,一对夫妻之间,如果女人被家暴,男人要剃须之惩,当然,大部份女性都不了解这些,因为她们信奉了“女子无才便是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30

在古代的时候,女子通常都是不能够吃“两家茶”,这主要适用于古代的人们比较注重一些贞洁问题,以及一些生活习俗。他们认为古代的女子吃两家茶的话就代表着那个女子属于两个家的人,就代表着她们脚踏两条船,这种行为是非常令人不齿的。

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茶代表着婚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古代的公主们在和亲的时候,总会带着各种嫁妆嫁到对方家庭当中。而在这些嫁妆当中,就包括着许多的茶叶。再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些古代的女子们,他们在结婚的时候都会跟自己的公公婆婆敬茶。这就意味着喝了这杯茶,就是属于这个家庭的一部分了。且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些人在向女子提亲的时侯,也会向对方的父母敬茶。而当他们喝的那杯茶之后,就代表着他们的婚事已经定下来了。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女子是不能够随便喝别人家的茶的。

第2个回答  2018-01-03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是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写的《竹枝词》,也是江南地区的一首广传流传的民歌,表现了茶作为传达爱情的媒介在民间已成风俗。郎若闲时来吃茶,看,一个火辣辣的紫荆花下的姑娘,约上了自己相中的帅哥,主动邀请对方来家喝茶,并且留下了自家住址,还有门牌号码。诗中场景,令人遐想不已。

此外,茶在订婚与结婚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之物。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认为茶树不宜移植,故大多采用茶籽直接种茶,如陆羽《茶经》所说:“凡艺而不实,故植而罕茂”。为了把“从一”思想贯穿在婚姻当中,茶不但成为婚姻的前奏曲——订婚的象征,而且成为婚礼的象征。唐以后北方南方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称为“吃茶”,把订婚的定金叫“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闹新房叫“合合茶”、“桂花茶”,拜长辈叫“拜茶”、“跪茶”等,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就是以茶、陶器等作陪嫁的。西藏茶叶的传播正是从和亲以后开始的。

明清以降,“茶礼”(俗称“下茶”)更加盛行。《金瓶梅》多次写到茶礼,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写到淮南人下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共分赠亲友”。清人福格《听雨从读》中也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皆然,且非正室不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黛玉一日去怡红院遇到凤姐等人,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茶叶,就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众人听了,都一一齐笑起来。凤姐虽是句玩笑话,但讲得有根据。过去人们的风俗,如果男女相见后中意,男方的聘礼就送来了,女方接受了,婚事就定了,女子就算“吃过茶”的人。如果她再受聘于别家,那就是“吃两家茶”的人,要被人看不起的。

至今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婚俗风情中,仍可见种种与茶的关系。瑶族男方求婚时要带茶叶和烟。布朗族求婚要用酸茶。德昂族求婚分好几次,每次都要带去茶叶。佤族的订婚礼要有茶叶、芭蕉、酒。撒拉族男方请媒人送礼品,称“订婚茶”,一般送耳坠一对,茶叶一封。甘肃积石山保安族订婚礼品一般为茶叶,称为“拿茶”。云南拉祜族在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大米、木柴为聘礼,别的礼物可以不带,茶是万万不能少的。拉祜族中有这样的说法:“没有茶就不能结婚”。在东乡族中,聘礼中要有几包细茶,订婚称作“订茶”。此外,侗族过去有“退茶”的退婚方式。婚事由父母包办,如姑娘不愿意,就把茶放在男方家,转身就走,如不被男方抓住,就算退成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