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难忘的艺术经历

如题所述

暑假第一件要事便是到常熟参加江苏省中职学校公共艺术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分享交流,这次的分享是近几年来最没底气的一次,为何?一是江苏是教研大省,全国中职教研的翘楚,高山面前我们只是仰望者;二是艺术外行的人竟然要在美术老师面前耍画笔,在音乐老师面前卖弄旋律,能轻松吗;三是讲师团除了我和刘五华师外全部来自高校,而刘是主编,是中职美育的骨灰级人物,功力不在高校教师之下,叼陪末座的我压力空前山大啊。
化压力为动力,说说容易但得亲力亲为才知道不易。开弓已经没有回头箭了,只好在两个月前就马不停蹄地准备。于是,我定下了化解压力三板斧,第一招就是吃透大纲,第二招精心准备相关学科案例,最后一招精心准备讲义提纲和内容。
首先是细读研读学科大纲,有疑问就直接向大纲执笔刘五华师请教,想不到刘素昧平生却回应得十分直接爽快,网上的几个来回就让我对大纲精神有底了。经请教,我给这学科三个较为清晰的定位,一是培养中职生的文艺品味,二是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三是公共艺术课。思路通,动作就轻松,第一板斧可以耍了。
要给江苏中职的艺术家奉上一道合味的艺术餐,最折腾的就是教学设计案例的准备。中职公共艺术课是个新生儿,去年教育部刚颁发教学大纲,没人上过,也没人特意写过这样的案例,一切要从零做起,她包含美术、有音乐,还要有特色艺术,甚至是地方特色的曲艺,要分析得全面透彻怎一个难字了得。世上无难事只怕厚脸皮,我分别请我李艺珊、陈一萍、吴秋珍、曾日东、刘璐、赖彩芬等老师创作了六篇教学设计(详见附表),加上省外几位同行的设计共11篇,编写者有老教师也有年轻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有美术也有音乐,有常规课也有信息化教学课。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这学科,所以要分别驱车到这些兄弟学校,先和他们交流中职公共艺术课的开课背景,再一起解读大纲精神,探讨教学设计的写法,最后挑选篇目。这六篇设计的定稿也是经过了几次的来回,研读、研讨、交流、修改、再交流、再修改,两个月过去了,还算满意的设计也基本定型了,这六位老师的设计受到的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最重要的第二招成了,最后一招就是顺势而为,为了耍完最后的这一招我设定了两个思路,第一个就是材料要接地气,这么些年来,手头积累不少教学设计、课件和视频,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压箱底都奉上了估计能合老师们的胃口,第二个表达时要“装”得有点文艺范儿,到了什么山头就得唱什么山歌呗,徜徉在艺术的氛围中没有点艺术语言老师们会买账吗?
7月7日下午,主办单位请了江苏的郑英和山东的苏丽丽两位名师上了两堂示范课,课开始了,我发现江苏同行的态度非常认真投入,真值得福建同行学习。老师们认真是个好现象,对我来说不怕你认真听就怕你不听,于是我心中有底了。
7月8日上午,我的第一堂分享《彰显艺术个性 突出职业特色——例说中职公共艺术课教学设计》开始了,这次的讲座我反其道而行,主要以错误的案例详析了一线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的不足,逆向思维的分享方式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增加了我继续分享的信心。
7月9日上午,再次坐到台上心态轻松多了,由于昨天的听课反映不错,我想今天的这堂《中职教师技能竞赛,一道必须迈的坎》的分享一定要更出彩。我的分析摈弃了高深的理论而用丰富的案例,尤其是我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录拍的几十个视频让老师们感到中职技能竞赛其实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再来我用的是浅显易懂略带艺术幽默的语言分享,如果说这次不成功的地方应该就是这方面的功力还不够深不够专业。
我的分享成功吗?通过课中课后的观察,这两堂课确实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共鸣,同时据事后主办单位的反映,学员们给我的评价也较为满意。
看来,这次跨界是一次成功的分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