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是怎样平定朝鲜的

如题所述

西汉武帝是怎样平定朝鲜的 作者鸿鸟
朝鲜在惠帝、高后时(注:公元前194年至 前180年),为卫满所统治。满是燕地人,高祖时,樊哙击燕,燕王卢绾带着数千兵卒,叛逃匈奴。满其时为一军吏,也纠集知交好友一千余人,东出塞,渡过浿水(注:今朝鲜清川江),在上下鄣一带,树立山头,并向周围扩展。把真番、朝鲜蛮夷以及齐、燕亡命之徒集合起来,成立朝鲜国,自立为王,建都于王险(注:今朝鲜平壤)。
惠帝、高后时,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修复秦时所建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令辽东太守与满约定:满为汉外臣,定期向汉朝叩,并宣扬汉威德,保证塞外蛮夷不骚扰汉边境。而蛮夷的君主,如欲朝见汉天子,朝鲜不得阻止。汉、朝均遵此约。因此,五十余年来,彼此相安无事。这期间,朝鲜也借助汉威,不断侵略降伏周边的小国。如真番、临屯等,都来归服朝鲜。卫氏由此,实力不断壮大。
武帝即位时,满的孙子右渠为王。他自恃国力强盛,竟毁弃前约,不肯向汉称臣,长期不入朝。不仅如此,真番傍边的许多小国,想入汉朝叩,也被他阻断。汉亡命之徒,大都逃到朝鲜境内,成为汉犯罪份子的庇护所。汉、朝间的关系,由此紧张起来。
元封二年(武帝三十二年,下同),南粤、西南夷、西羌的叛乱,均相继平定,武帝乃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北方的朝鲜。武帝在朝议中说:“朕即位已三十余年,朝鲜的卫右渠,竟毁前约,只派使者来过几次,自己却不入朝,他对大汉心存二心。大家的看法怎样?”
卫尉路博德立即站起来说:“右渠不如乃祖,自恃实力雄厚,骄矜狂妄。塞外远近蛮夷,欲来汉朝叩,均为其所阻。近的如真番、辰国。远的如南边的新罗国(注:在今韩国南部)、北边的靺鞨国(注:在今黑龙江黑水流域一带);辽东、齐、燕待追捕的许多罪犯,都逃到朝鲜,被其庇护。臣认为,必须兴师问罪,以树威德于东北。”
御史大夫儿宽觉得不妥,说:“我们连年征战,人力、财力、物力耗费很大,百姓不安于业,人民疲苦,府库空虚,急待休养生息。臣认为,毋须劳师远征,可派使者去朝鲜,晓之以理,谕之以义,不难使右渠臣服。”
武帝觉得儿宽言之有理,点头同意。元封二年春,武帝派能言善辩的中郎涉何持诏出使朝鲜。何心想,朝中这么多臣子,皇上唯独指派我去,一定是有意栽培,内心十分高兴。立即稽首说:“臣一定说服右渠,尽藩臣之礼,遵守原约,不负使命。”
涉何至王险,持诏书来到王宫殿前,令朝鲜王接旨。岂知右渠端坐在王位上,傲视着汉使,一动也不动。并令左右将诏书递上。
何见右渠如此无礼,十分气愤,但还是忍着性子,强颜说:“大王系汉外臣,应按汉制下殿接旨。”
右渠听后,睨笑着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下殿接受过外国的来书,你呈上来吧!”
何见右渠如此横蛮,本想当庭严斥,但觉得暂时不能撕破脸皮,乃从容说:“汉天子其所以派我来此,就是欲修前约,两国均系同宗,礼应接旨。”
右渠竟大放厥词,说:“我是朝鲜人,并非汉人,你怎么攀起同宗来!汉的礼制,怎么能用于朝鲜。”
何更加气愤,这个家伙,来此还只三代,就不承认是中国人了,真是既可恨又可悲。乃含笑挖苦说:“辽东太守告诉我,朝鲜许多臣民,都多次回齐燕寻根,大王的祖茔也在燕。大王怎么说并非汉人,这岂不是数典忘祖!”这一席话,刺得右渠满面通红,无以为对,默然不语。
一个要接旨,一个要呈交,双方僵持不下。朝鲜的臣子都屛住气息,殿中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汉副使见状,乃趋何耳边,悄悄的说:“他既然不接旨,你就宣旨嘛,何必跟他顶牛。”
何这才回过神来。立即说:“大王不接旨,我就宣旨吧!”
何如是打开诏书宣读:“汉天子谕朝鲜王右渠:根据汉、朝双方约定,朝鲜王定期来朝。但自朕即位以来,王却未遵此约。更有甚者,王竟阻止其他国家君主、使者来汉,并容许汉罪人入境。汉、朝同根,理当和谐,永遵约定。今派使前来,修好前约。”
右渠心想,刘彻所指,均为事实。如果按约执行,我必须称臣纳贡,低人一等,这怎么行。我国国力已逐渐强大,应该平起平坐才对。于是耍赖说:“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份约定。即使是先王时商定的,那时间也已过去数十年,我国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怎么还能执行呢!”
何没料到右渠如此骄矜无理,心中十分恼火。心想,我得敲他一下,刹一刹他的嚣张气焰。乃十分严肃,提高嗓门说:“大王怎能随意推翻前约,如果这样,两国交恶,我十分担忧贵国的安危。大王应该清楚南粤和东粤的下场,就连不可一世的匈奴,现在也只能龟缩漠北,不敢越雷池半步。”
右渠年轻气盛,一听,火冒三丈,汉使竟敢当面威胁于我。也不干示弱,高声地说:“你说这些用意何在,难道想挑起事端?朝鲜并非南粤、东粤,你威胁不了我,我绝不能续前约。”
何的这一着没能凑效,右渠已把门关死,再无谈判的可能,乃愤然站立起来,说:“既然如此,我们就告辞了。”他率领随从,迅速离开王宫。
朝鲜的相国路人,对王说:“臣认为,大王应派车骑护送汉使出境,以表明我们以礼相待的友善态度,避免与汉交恶。”右渠觉得言之有理,乃令裨将长,驱车送汉使一行。
涉何心想,我一进王宫,就为接旨与右渠争吵。本想以汉威压这厮,他却更加狂妄。还没有一个时辰,就谈崩了。原来在皇上跟前表态,却没能兑现,回长安如何禀报?心里感到很不痛快。他正在边走边思量之际,后面追来数辆车驾,裨将长称,系王派车,护送汉使出境,并将何等一行接入专车。何马上有了主意:把朝鲜送行的裨将干掉,以此惩罚右渠,既消了这股怨气,回去又可邀功,总算没有白走一趟。于是,暗中与随从如此这般商量好。
车队来到浿江边,停下来。涉何一行下车后,乃朝长的护车走来。长以为是汉使欲与他道别,立即下车来与何握手。说时迟,那时快,何的随从见长下车,迅速拥向裨将长,一人手起剑落,将其刺死。长的从者见状,惊恐万分,均四散逃离。汉使一行,立即迅速渡江,返回塞内。
涉何回到长安,向武帝禀奏说:“右渠高傲,不肯朝汉。”并慌言“右渠派裨将监督汉使出境,臣十分气愤,与从者在浿江边,斩其裨将而返。”武帝虽觉得这样做,十分莽撞。但认为何很英勇,既没有追究其处理不当的责任,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注:辽东郡分设东、西两都尉)。
右渠听到裨将长被汉使所杀,大动肝火。闻涉何出任辽东东部都尉,乃与诸将领商议,一定要报杀裨将之仇。立即组织兵力两千,进击辽东。涉何一个小小的都尉,统辖的兵力,也不过几百人,根本敌不过朝鲜众多的军队,更何况朝鲜师出有名,交战几个回合,就把涉何的部队包围起来,汉军寡不敌众,死的死、降的降,涉何被朝鲜军队活捉,并诛杀。

朝鲜杀辽东都尉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惊,武帝心想:这都是涉何引发的,但堂堂大汉,决不能容忍邻国的入侵,更何况朝鲜在秦朝时,就是中国的版图。于是,决定派兵制服右渠。
其时,兵源困难,武帝乃诏令各郡国,凡判死罪者从军击朝,可立功赎罪。并把杨扑和荀彘两人叫来未央宫。武帝对杨扑说:“平南粤,你率领水师功不可没。现在仍任命你为楼船将军,率五万兵卒,从齐地渡渤海进击朝鲜。”他将目光移向侍中荀彘,说:“你是燕人,来宫中多年,经常提出击胡的请求,这次,就任你为左将军,率五万骑卒,从辽东出。待你渡浿水后,楼船将军再从齐浮海登陆朝鲜,从正面和侧面夹击。但两军必须紧密配合,步调一致,都在王险会师。这样安排怎样?”两人都稽首奉旨。
杨扑、荀彘都非常自恃。扑在击南粤时,就看不起路博德。今见皇上把一个宫中的侍从、从未带过兵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心中很是瞧不起;彘是由武帝的宠臣韩嫣推介,从小入宫为郎的。由于能言善辩,又很机灵,并多次请缨击胡。因此,受到武帝的青睐,启用他出征朝鲜。彘由此更加骄傲起来,想与杨扑在击朝中一比高低,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彼此一开始就有争功显能的思想。
元封二年秋,左将军荀彘的部队出塞,向浿水急进。彘军大部份来自代、燕,吏卒骠悍轻敌。荀彘以将军多为先锋,率两千对朝鲜地理环境十分熟悉的吏卒,拟先渡浿水,大部队随后过江。
多十分自负,他瞭望河东,只有一些农民在田间耕耘,一片平和安谧的景象,就以为朝鲜还不知汉军来袭。于是令士卒备好四十只大船,凌晨时,向东岸驶去。岂知右渠早已探知汉军入侵的消息,派四万兵卒在江东据险防守,以五千兵卒埋伏在江边等待。汉军的船只刚驶到离东岸十余步时,朝军的箭矢有如雨下,汉军猝不及防,击死击伤达数百人,阵脚大乱,有的调头驶往西岸逃跑,有的逼着往东岸冲。但冲上岸的汉军,均被朝军杀死或俘掳。多带着数百人返回汉营。依汉法,多损兵折将,立即被诛杀。彘初战失利,士气已不如前。朝军在沿浿水的各个渡口,都驻扎重兵防守。汉军被阻于浿水以西。彘无计可施,心中十分烦恼。
杨扑已将渡海的一百艘船只准备就绪,只等荀彘渡过浿水后,立即行动。但守候了半个月,仍未见彘传来消息,心知不妙。又过了数天,才收到彘军失利的消息。扑心想,皇上用这样的人领军,太不慎重了。他渡不了浿水,我这数万人难道也被拖着么!干脆我军先浮过去。于是赶上风平浪静的日子,第一批七千人,由仆亲自率领渡海,抵达朝鲜海岸。朝鲜毫无防范,登岸十分顺利。这里离王险城约百余里,仆拟待后续部队全部到达后,再向王险进军。岂料天气突然变坏,海中风大浪高,舟船无法出海。左右的吏士都认为,右渠未发现汉军登岸,这是天赐良机,趁其不备,攻入王都,必获全胜。只要天气转好,后续部队马上可以赶到,何必呆在这里。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扑觉得很对,于是率部直指王都,并留下数百人接应后续部队登岸。
汉军到达王险二十余里时,右渠才发现汉军浮海而来,文武百官都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右渠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反过去趾高气扬的态度,神色十分沮伤地说:“我以为汉只从陆路来袭,所以将重兵均调往浿水拒敌,却不料汉军竟浮海而来。现在京都只有两万军队,这怎么能够抵挡来势汹汹的汉军?如何是好,希望大家献计献策。”
丞相路人说:“汉乘我京都空虚,有备而来,不能与其硬拚。臣认为,不如坚守城池,并从浿水抽回军队,支援京都。汉军远道而来,后勤接济困难,决不能久持。”
将军王唊则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士卒困乏,我军以逸待劳,迎击必然取胜。”但大多数臣子都支持丞相的意见,右渠乃决定守城,并派使去浿水调回二万军队,支援京都。
汉军来到王险,只见城门紧闭。扑乃令士卒将城包围,安营后就地休息。王唊在城楼上巡视,发现汉兵稀稀落落,围城的军队仅数千人。乃对王说:“原以为汉军有数万人,我仔细观察,不过五六千人,估计大部队尚未到达。我们可趁此将全部兵力,倾城而出。两万人对数千人,必胜无疑。”右渠点头同意。
杨扑以为城中兵力薄弱,右渠只能困守待援。根本没料到朝军会倾巢而出,而且兵力竟三倍于汉军。面对突然蜂涌而来的朝军,杨扑惊惶失措,无从应对。汉军被朝军穿插分割,吏士已无法指挥。被朝军杀死杀伤和俘掳近两千人,活着的均四散逃窜,仆只身躲入山中十多天。幸喜朝军恐汉后援部队到达,不敢远追。
汉军后续部队赶到后,逃散在各处的兵卒才陆续集合起来。仆有了这个孤军深入的教训,再不敢轻举妄动,将四万余人驻扎在离王险五十余里易守难攻的山谷边,等待荀彘大军到齐后再围城。

武帝得知两路大军均失利的消息后,十分焦虑。朝鲜地处边远,交通梗塞,部队长期屯驻在外,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朝议中,丞相石庆禀奏说:“朝鲜进犯辽东,主要是涉何杀其裨将引发的。皇上何不再派一名使者去王险,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即撤军。臣认为,汉两路大军压境,给他的威胁很大,必然会降服于我。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办法中的最好办法。”武帝欣然同意。
派谁去朝,武帝正在思索之际,长史卫山立即站起来,向武帝毛遂自荐。说:“臣愿奉旨前往。”
武帝感到奇怪,这个任务非同一般,怎么他主动请缨?乃问:“你能说服右渠向汉称臣吗?”
卫山说:“臣与右渠,同是一个宗族,祖茔都在燕。他的祖父与臣的祖父,是嫡亲兄弟,家族间至今还经常有书简往来。因此,臣有把握说服右渠履约。”武帝听了大喜,立即令卫山持节去朝鲜告谕右渠。
荀彘听说皇上派卫山去王险,心知是想不战而降服右渠。如果成功,他出师不仅毫无建树,而且损兵折将,回长安必然治罪。想到这里,有如芒刺在背。卫山一行,经过浿水时,彘立即把山接来军营。彼此寒暄了一会,彘乃切入主题,以试探的口吻说:“皇上令长史去王险,右渠能否俯首称臣?”
山是个夸夸其谈,喜好显耀自己的人。乃把自己与右渠的宗族关系,大肆吹嘘了一番,还加油添醋说,皇上十分看重他,完成这一任务后,一定会安排九卿之职等等。彘也是一个要名要利十分看重权势的人,听山这么一讲,心里很不舒服。乃故意吹冷风,说:“右渠是个野心勃勃,想与汉一比高低的人,未必能看重亲缘关系。即算他同意,他手下的人不一定买帐。谈判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我的军队只要渡过浿水,他就完蛋啦。”
山听后,乐观情绪有所降低,乃说:“这事的确复杂,如果我说服不了右渠,就只能用武力了。”彘趁机说:“我派几名密探,加入你的行列,暗中刺探朝鲜军情。如果和谈不成,就有了作战的第一手资料。你的意见怎样?”山立即应允。
右渠虽初战取得胜利,但双方兵力悬殊,自知难以抗衡,故忧心忡忡。山一行来到王险,右渠得知汉派来使节,又是自己的宗族,觉得有了解危的希望,十分高兴,再也不敢怠慢,立即出宫迎接。山见右渠如此热情,乃将武帝的诏书递上,并讨好说:“汉朝交恶,主要是涉何造成的,汉天子也觉得不对,故令我持节来王险,复约交好。”
右渠也转圜说:“我本来愿意臣汉,只因涉何无理杀我裨将,不得已而动兵。两将军临境,我恐被他们诈杀,不敢投降。现在,看到你的信节,使我解除了顾虑,愿续约称臣。”右渠为了表示诚意,并决定遣太子随从卫山去汉,晋见天子谢罪。还献马五千匹,赠送许多军粮,派一万兵卒护送。
卫山没料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回长安后,皇上一定会给他奖励,也许会获得一个侯爵。想到这些,他会心的微笑起来。待朝鲜赠送的马匹、粮食等物资备齐后,山领着太子,在一万兵卒护送下,喜气洋洋地抵达浿水。由于渡江的船只未准备好,山及太子一行,只得停下来。荀彘派来的密探,乃趁此分别至浿水各个渡口,侦察朝军兵力分布,并买通当地老百姓,提供军情。岂知这事被朝军发现,立即向太子反映。太子大惑不解,汉使难道是密探?而荀彘听说朝派一万军队护送其太子过江,疑其有诈,乃通知卫山,渡江的朝军,不许携带武器。山也觉得有理,乃通知太子。
太子联想到这些,认为汉使不怀好意,想加害于他。于是对卫山说:“父王一番诚意,令我去汉谢罪,你却派密探了解我们的军情,部队护送我过江,还不准携带武器,你是不是第二个涉何?我不渡江了,你回去复命吧!”
卫山一听,急得汗流浃背,怎么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心知这事被荀彘拉了后腿,但都是自己同意的,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卫山一事无成,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带着随从,空手而归。
武帝听卫山禀奏后,大发脾气,指着山骂道:“你这个蠢驴,右渠表态降汉,并馈赠马匹、粮食给我们,送太子来谢罪,这难道还有二心么?况且,我两路大军压境,他怎么敢叛变!你是朝廷的使者,却任由荀彘摆布,怎么这样没有头脑?一桩好事,竟坏在你的头上。来人!将卫山拉出斩首。”可怜的卫山,却万万没料到自己会进鬼门关。武帝对荀彘也决定惩处,但恐乱了军心,闭而未宣。

荀彘见与朝鲜和谈中途变卦,卫山没能抢到这份功劳,心中十分高兴。要臣服右渠,就得看他的了。他听了密探的汇报,对朝鲜兵力部署,也已了如指掌。于是命令军队,在浿水下游四十余里的各个渡口,全面强行渡江。并在西岸组织弓弩手压住朝军的箭矢。朝鲜自抽调二万兵力支援京都后,浿水防务明显减弱,无法抵挡一倍以上汉军的凌厉攻势。汉军很快就突破了朝军的设防,渡江登岸。朝军寡不敌众,迅速往东溃逃。汉军乘势向前推进,没几天,就直抵王险。
左将军兵临王险,高兴得眉飞色舞,认为很快就可以将右渠的首级带回长安。他迅即派军吏以书告杨仆,曰:“左将军告楼船将军: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朝军,于今晨抵达王险,现已驻屯在其城的西北。将军前段虽然受挫,希解除顾虑,迅速围其东南。”
杨仆见书后,十分反感。这小子刚刚取得小胜,就趾高气扬,他能‘摧枯拉朽’,我得‘解除顾虑’,竟如此狂妄自大,教训起老子来了。他于是也修书交来使,说:“楼船将军告左将军:我已在此恭候将军多时了,骄兵必败,将军切不可忘记浿水的教训。我当按皇上旨意,与将军密切配合,按此行动。”
荀彘见书后,极为不满,竟刺我的痛处,说我‘骄兵必败’。他不骄却打得丢盔弃甲,吓得独自一人钻进深山中,十多天都不敢出来,亏他还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大臣。彘想到这里,竟笑出声来。
彘、仆由相互猜忌,发展成互不买帐,公开不和。以致作战的步调无法统一。
彘军乘胜而来,士气旺盛,主帅及吏卒都想在短期内,拿下王险城;而仆渡海一战,吃了不少苦头,觉得困兽犹斗,硬拼不如用议和的方法为上。虽然围城,攻打却不十分激烈。
右渠自听太子汇报后,感到为卫山所骗,十分气愤。当得悉汉军已渡浿水,向京都挺进的消息,心中十分恐慌。乃与群臣计议。
大臣成巳说:“大王对汉如此诚恳,换来的却是刺探军情、阴谋杀害太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决不能心存幻想,坐以待毙,一定要与汉军血战到底。”
群臣都同意成巳的意见。是主动迎战呢,还是积极防守,意见却不统一。
将军王唊坚决反对主动迎战,说:“汉军兵力一倍于我们,就是希望能速战速决,与我们硬拼。如果我们这样做,正中其下怀,万万不可。臣认为,京城城池坚固,粮食储备充裕,如长期坚守,敌远征疲惫,后勤补给困难,自难久呆,必撤无疑。”
右渠认为唊的意见正确,乃决定积极防守。令王唊为前敌指挥,率四万兵卒在城楼上日夜巡视,并备足箭矢。只要汉军接近环城河,城上则万弩齐发。
汉军攻城二十余天,被箭矢射死射伤者即达数百人,大多是彘的兵卒。彘觉得仆的军队,作战不力,贪生怕死,不敢接近城脚。乃致书指责仆;仆回书反驳,认为应该智取,要爱惜士卒,不作无谓牺牲。两个主帅,近在咫尺,却不谋面,而以书简相互揭短、讥讽,甚至谩骂。
一月、两月、三月。。。。过去了,仍无法攻下。这期间,彘军曾多次采用云梯火攻,均被朝军击退;仆则多番以书简射入城内,书云:‘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不咎既往’。王险被围数月,吏卒困乏,百姓疲苦,加上粮食也已告罄。右渠及大臣们见仆书后,虽然意见不一,右渠最终决定与汉谈判,愿意向楼船将军投降,但要求左将军停止攻城。杨仆觉得这一着比荀彘高明,马上见效了,心中窃喜。乃以书简告彘,说:“右渠表示要向我军投降,请将军命令所部停止攻城。”彘见书后,心想,右渠如果向杨仆投降,功劳岂不被他拱手而得。哼!想得便宜,没门。于是回书说:“这是右渠为拖延时间的欺骗手法,我决不相信,也决不会停止战斗。”并几次约仆攻城。
杨仆见荀彘蓄意破坏和谈,愤怒已极。乃立即派专使至长安,向武帝状告荀彘。荀彘知道后,感到理亏,心中有些紧张。因此,也主动与右渠联系,要其向左将军投降。右渠知道汉两帅争功,乃利用这一矛盾,拒绝荀彘的要求,却积极与杨仆打交道。彘十分气恼,认为是杨仆从中捣鬼。于是,也向武帝上书,言杨仆攻战不力,与右渠暗中书信往来,对汉怀有二心。将帅不和,钩心斗角,对击朝极为不利。

武帝见到杨仆、荀彘相互指控对方的书简后,对两人都不满意。心想,上次派卫山去朝鲜,本已取得圆满结果,卫山却被荀彘所左右,把事情弄崩。现在,围王险城已数月之久,仍未攻下。而两将又闹意见,互相指责。长此拖延,不仅拿不下王险,军需支出将更庞大。于是决定,派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去朝鲜调和两将之间的矛盾。并叮嘱遂,只要对攻打朝鲜有利,可代表朝廷,全权处理。
荀彘得知皇上派专使来朝,深恐被杨仆告倒。公孙遂一到,立即率数十名校卫,出营十余里迎接。对遂毕恭毕敬,口口声声称遂为钦差大人,将自己称为卑职,并设盛宴招待遂。公孙遂这个人,好酒贪杯,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恭维。见左将军如此谦虚,对他如此尊重,初识就有颇深的好感。彼此又都是燕人,互道家常,更加显得亲切。
酒过三乘,彘乃把话引入主题。说:“皇上派大人来战争前线,一定是想了解当前的战况吧!”
遂已有几分醉意,立即说:“是,是。左将军和楼船将军均向皇上禀报了一些事情,皇上令我了解围王险数月未下,是甚么原因。”,
荀彘故作气恼的样子,对遂说:“王险本来早就可以拿下,就是因为楼船将军不和我协调作战,我几次与他约定攻打日期,到时,他却没有攻城。”
遂乘着酒兴,说:“怎么会是这样?竟然不与你配合攻城!”
彘神秘兮兮地附在遂耳边,小声说:“你知道吗,楼船将军对汉已有二心了。他与朝鲜的大臣私交甚笃,密使往来不断。右渠其所以不投降,很有可能与楼船密谋反汉有关。你如果去他营中,弄得不好,有可能成为朝鲜的俘虏。”
此时,侍者正为遂酌上满满的一尊香喷喷的烈酒,他正待往嘴里倒,听彘如此说,感到十分惊诧,自言自语地说:“杨仆这老家伙竟敢如此大胆,得提防他这一手。”
彘趁机说:“卑职认为,大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逮捕。如若迟疑,恐会酿成大祸。”
公孙遂接二连三将酒往肚里灌,此时已经醉醺醺的,听彘这么一说,马上激动起来。竟在席前高声地说:“有这种事!这还了得,来人!”遂的随从马上来到他跟前。遂交代说:“你持节立即去杨仆军营,叫楼船将军马上来这里,我面谕圣旨。”
杨仆来到彘营,公孙遂不由分说,当场命荀彘的部下,把杨仆逮捕起来。并与荀彘至仆营,对校卫宣布杨仆图谋叛汉,现已囚禁,军队由左将军统一指挥。
公孙遂自鸣得意,对荀彘说:“我扶了你一把,你统管全军,有如大将军长平侯(注:卫青)一样,好好地干吧,封侯晋爵,正在等待着将军哩!”
荀彘听了,心里乐呵呵的,对遂自然感激不尽。每天都盛宴招待。临别时,荀彘还送给遂许多财物,派两百名吏卒护送遂至浿水。
公孙遂
自以为处置得很好,回京向武帝禀报。武帝一听,火冒三丈,但按捺着性子,阴沉着脸问道:“杨仆是甚么原因对汉怀二心,你调查了没有,有没有证词、证据?”
遂见武帝表情严竣,心里有点慌张,对皇上的质问,嗫嚅着无以应对。武帝进一步逼问:“你找杨仆谈话没有,他承认了吗?将供词交朕审阅。”
遂这时才感到大难临头,只好把责任往荀彘身上推,他战战兢兢地说:“左将军说得很肯定,并叫臣不要去楼船营地,否则将成为朝鲜的俘虏,臣因此采取断然措施,把他召来左将军营内,将其逮捕。”
武帝越听越气愤,用手猛击几案,骂道;“朕叫你去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你却只听了一面之词,不作任何调查,毫无供词、旁证,就把杨仆抓起来。你这个家伙,办事怎么这样轻率、愚蠢?在作战的时候,逮捕主帅,士卒还有心打仗吗?来人,把这个扰乱军心,违背旨意的混蛋拉下斩首。”公孙遂又成了第二个办事不力的刀下之鬼。
荀彘此时,正踌躇满志。他号令全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在短时期内,攻破王险,活捉右渠。故攻战十分激烈,汉军多次涉过护城河,撞击城门,朝军泄下大批滚木垒石,才将汉军击退,转危为安。
王险被围半年多,战与和,在朝鲜君臣间矛盾愈来愈突出。右渠原打算向杨仆投降,现在仆被捕,如果再向荀彘投降,深恐难逃恶运。因此,改变初衷,决定坚持抵抗到底;朝鲜的大臣路人、韩陶、参、王唊,相与密谋,都认为王险危在旦夕,而王又不肯投降。一旦城破,性命难保。于是,路人、韩陶、王唊均溜出城门降汉。右渠大怒,并得知大臣参也参与密谋。欲将参逮捕。参乃率数百吏卒,于元封三年(三十三年)夏,攻入王宫,将右渠刺杀降汉。岂料右渠的大臣成已不服,又组织兵力保卫王险。荀彘乃派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入城告喻朝军民,将成已诛杀,才将朝鲜叛乱平定。
武帝将朝鲜划分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并封参为澅清侯、韩陶为秋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路人已死,封其子最为沮阳侯。
左将军荀彘回到长安,他还不清楚公孙遂已被刑诛。满以为皇上必有厚赏。第二天,入朝时,喜形于色。武帝处理了几件政务后,把头抬起来问:“荀彘来了没有?”
彘听武帝专门问他,心想,马上就要给我升官晋爵了。乃立即从左厢的席地上跃然腾起,爽朗地应道:“臣在。”
武帝目视尚书,说:“宣读朕的旨意。”尚书把早已拟就的书简摊开,念道:“荀彘在击朝期间,违背朕意,先是破坏卫山与右渠和谈,后又与杨仆争功,蓄意陷害对方,延误了平息叛乱的时间。实属罪大恶极,着交廷尉按劾。”
荀彘突然听到要交廷尉审判,心知末日已到,两条腿抖过不停。两个武士立即将他押出未央宫。经廷尉判决弃市。
杨仆则以没有等待荀彘的军队渡过浿水,即擅自先行深入,致使部队伤亡惨重,依律削为庶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6
朝鲜在惠帝、高后时(注:公元前194年至 前180年),为卫满所统治。满是燕地人,高祖时,樊哙击燕,燕王卢绾带着数千兵卒,叛逃匈奴。满其时为一军吏,也纠集知交好友一千余人,东出塞,渡过浿水(注:今朝鲜清川江),在上下鄣一带,树立山头,并向周围扩展。把真番、朝鲜蛮夷以及齐、燕亡命之徒集合起来,成立朝鲜国,自立为王,建都于王险(注:今朝鲜平壤)。
惠帝、高后时,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修复秦时所建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令辽东太守与满约定:满为汉外臣,定期向汉朝叩,并宣扬汉威德,保证塞外蛮夷不骚扰汉边境。而蛮夷的君主,如欲朝见汉天子,朝鲜不得阻止。汉、朝均遵此约。因此,五十余年来,彼此相安无事。这期间,朝鲜也借助汉威,不断侵略降伏周边的小国。如真番、临屯等,都来归服朝鲜。卫氏由此,实力不断壮大。
武帝即位时,满的孙子右渠为王。他自恃国力强盛,竟毁弃前约,不肯向汉称臣,长期不入朝。不仅如此,真番傍边的许多小国,想入汉朝叩,也被他阻断。汉亡命之徒,大都逃到朝鲜境内,成为汉犯罪份子的庇护所。汉、朝间的关系,由此紧张起来。
元封二年(武帝三十二年,下同),南粤、西南夷、西羌的叛乱,均相继平定,武帝乃把注意力集中到东北方的朝鲜。武帝在朝议中说:“朕即位已三十余年,朝鲜的卫右渠,竟毁前约,只派使者来过几次,自己却不入朝,他对大汉心存二心。大家的看法怎样?”
卫尉路博德立即站起来说:“右渠不如乃祖,自恃实力雄厚,骄矜狂妄。塞外远近蛮夷,欲来汉朝叩,均为其所阻。近的如真番、辰国。远的如南边的新罗国(注:在今韩国南部)、北边的靺鞨国(注:在今黑龙江黑水流域一带);辽东、齐、燕待追捕的许多罪犯,都逃到朝鲜,被其庇护。臣认为,必须兴师问罪,以树威德于东北。”
御史大夫儿宽觉得不妥,说:“我们连年征战,人力、财力、物力耗费很大,百姓不安于业,人民疲苦,府库空虚,急待休养生息。臣认为,毋须劳师远征,可派使者去朝鲜,晓之以理,谕之以义,不难使右渠臣服。”
武帝觉得儿宽言之有理,点头同意。元封二年春,武帝派能言善辩的中郎涉何持诏出使朝鲜。何心想,朝中这么多臣子,皇上唯独指派我去,一定是有意栽培,内心十分高兴。立即稽首说:“臣一定说服右渠,尽藩臣之礼,遵守原约,不负使命。”
涉何至王险,持诏书来到王宫殿前,令朝鲜王接旨。岂知右渠端坐在王位上,傲视着汉使,一动也不动。并令左右将诏书递上。
何见右渠如此无礼,十分气愤,但还是忍着性子,强颜说:“大王系汉外臣,应按汉制下殿接旨。”
右渠听后,睨笑着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下殿接受过外国的来书,你呈上来吧!”
何见右渠如此横蛮,本想当庭严斥,但觉得暂时不能撕破脸皮,乃从容说:“汉天子其所以派我来此,就是欲修前约,两国均系同宗,礼应接旨。”
右渠竟大放厥词,说:“我是朝鲜人,并非汉人,你怎么攀起同宗来!汉的礼制,怎么能用于朝鲜。”
何更加气愤,这个家伙,来此还只三代,就不承认是中国人了,真是既可恨又可悲。乃含笑挖苦说:“辽东太守告诉我,朝鲜许多臣民,都多次回齐燕寻根,大王的祖茔也在燕。大王怎么说并非汉人,这岂不是数典忘祖!”这一席话,刺得右渠满面通红,无以为对,默然不语。
一个要接旨,一个要呈交,双方僵持不下。朝鲜的臣子都屛住气息,殿中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汉副使见状,乃趋何耳边,悄悄的说:“他既然不接旨,你就宣旨嘛,何必跟他顶牛。”
何这才回过神来。立即说:“大王不接旨,我就宣旨吧!”
何如是打开诏书宣读:“汉天子谕朝鲜王右渠:根据汉、朝双方约定,朝鲜王定期来朝。但自朕即位以来,王却未遵此约。更有甚者,王竟阻止其他国家君主、使者来汉,并容许汉罪人入境。汉、朝同根,理当和谐,永遵约定。今派使前来,修好前约。”
右渠心想,刘彻所指,均为事实。如果按约执行,我必须称臣纳贡,低人一等,这怎么行。我国国力已逐渐强大,应该平起平坐才对。于是耍赖说:“我至今没有见到这份约定。即使是先王时商定的,那时间也已过去数十年,我国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怎么还能执行呢!”
何没料到右渠如此骄矜无理,心中十分恼火。心想,我得敲他一下,刹一刹他的嚣张气焰。乃十分严肃,提高嗓门说:“大王怎能随意推翻前约,如果这样,两国交恶,我十分担忧贵国的安危。大王应该清楚南粤和东粤的下场,就连不可一世的匈奴,现在也只能龟缩漠北,不敢越雷池半步。”
右渠年轻气盛,一听,火冒三丈,汉使竟敢当面威胁于我。也不干示弱,高声地说:“你说这些用意何在,难道想挑起事端?朝鲜并非南粤、东粤,你威胁不了我,我绝不能续前约。”
何的这一着没能凑效,右渠已把门关死,再无谈判的可能,乃愤然站立起来,说:“既然如此,我们就告辞了。”他率领随从,迅速离开王宫。
朝鲜的相国路人,对王说:“臣认为,大王应派车骑护送汉使出境,以表明我们以礼相待的友善态度,避免与汉交恶。”右渠觉得言之有理,乃令裨将长,驱车送汉使一行。
涉何心想,我一进王宫,就为接旨与右渠争吵。本想以汉威压这厮,他却更加狂妄。还没有一个时辰,就谈崩了。原来在皇上跟前表态,却没能兑现,回长安如何禀报?心里感到很不痛快。他正在边走边思量之际,后面追来数辆车驾,裨将长称,系王派车,护送汉使出境,并将何等一行接入专车。何马上有了主意:把朝鲜送行的裨将干掉,以此惩罚右渠,既消了这股怨气,回去又可邀功,总算没有白走一趟。于是,暗中与随从如此这般商量好。
车队来到浿江边,停下来。涉何一行下车后,乃朝长的护车走来。长以为是汉使欲与他道别,立即下车来与何握手。说时迟,那时快,何的随从见长下车,迅速拥向裨将长,一人手起剑落,将其刺死。长的从者见状,惊恐万分,均四散逃离。汉使一行,立即迅速渡江,返回塞内。
涉何回到长安,向武帝禀奏说:“右渠高傲,不肯朝汉。”并慌言“右渠派裨将监督汉使出境,臣十分气愤,与从者在浿江边,斩其裨将而返。”武帝虽觉得这样做,十分莽撞。但认为何很英勇,既没有追究其处理不当的责任,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注:辽东郡分设东、西两都尉)。
右渠听到裨将长被汉使所杀,大动肝火。闻涉何出任辽东东部都尉,乃与诸将领商议,一定要报杀裨将之仇。立即组织兵力两千,进击辽东。涉何一个小小的都尉,统辖的兵力,也不过几百人,根本敌不过朝鲜众多的军队,更何况朝鲜师出有名,交战几个回合,就把涉何的部队包围起来,汉军寡不敌众,死的死、降的降,涉何被朝鲜军队活捉,并诛杀。

朝鲜杀辽东都尉的消息传到长安,朝野震惊,武帝心想:这都是涉何引发的,但堂堂大汉,决不能容忍邻国的入侵,更何况朝鲜在秦朝时,就是中国的版图。于是,决定派兵制服右渠。
其时,兵源困难,武帝乃诏令各郡国,凡判死罪者从军击朝,可立功赎罪。并把杨扑和荀彘两人叫来未央宫。武帝对杨扑说:“平南粤,你率领水师功不可没。现在仍任命你为楼船将军,率五万兵卒,从齐地渡渤海进击朝鲜。”他将目光移向侍中荀彘,说:“你是燕人,来宫中多年,经常提出击胡的请求,这次,就任你为左将军,率五万骑卒,从辽东出。待你渡浿水后,楼船将军再从齐浮海登陆朝鲜,从正面和侧面夹击。但两军必须紧密配合,步调一致,都在王险会师。这样安排怎样?”两人都稽首奉旨。
杨扑、荀彘都非常自恃。扑在击南粤时,就看不起路博德。今见皇上把一个宫中的侍从、从未带过兵的年轻人委以重任,心中很是瞧不起;彘是由武帝的宠臣韩嫣推介,从小入宫为郎的。由于能言善辩,又很机灵,并多次请缨击胡。因此,受到武帝的青睐,启用他出征朝鲜。彘由此更加骄傲起来,想与杨扑在击朝中一比高低,以显示自己的才华。彼此一开始就有争功显能的思想。
元封二年秋,左将军荀彘的部队出塞,向浿水急进。彘军大部份来自代、燕,吏卒骠悍轻敌。荀彘以将军多为先锋,率两千对朝鲜地理环境十分熟悉的吏卒,拟先渡浿水,大部队随后过江。
多十分自负,他瞭望河东,只有一些农民在田间耕耘,一片平和安谧的景象,就以为朝鲜还不知汉军来袭。于是令士卒备好四十只大船,凌晨时,向东岸驶去。岂知右渠早已探知汉军入侵的消息,派四万兵卒在江东据险防守,以五千兵卒埋伏在江边等待。汉军的船只刚驶到离东岸十余步时,朝军的箭矢有如雨下,汉军猝不及防,击死击伤达数百人,阵脚大乱,有的调头驶往西岸逃跑,有的逼着往东岸冲。但冲上岸的汉军,均被朝军杀死或俘掳。多带着数百人返回汉营。依汉法,多损兵折将,立即被诛杀。彘初战失利,士气已不如前。朝军在沿浿水的各个渡口,都驻扎重兵防守。汉军被阻于浿水以西。彘无计可施,心中十分烦恼。
杨扑已将渡海的一百艘船只准备就绪,只等荀彘渡过浿水后,立即行动。但守候了半个月,仍未见彘传来消息,心知不妙。又过了数天,才收到彘军失利的消息。扑心想,皇上用这样的人领军,太不慎重了。他渡不了浿水,我这数万人难道也被拖着么!干脆我军先浮过去。于是赶上风平浪静的日子,第一批七千人,由仆亲自率领渡海,抵达朝鲜海岸。朝鲜毫无防范,登岸十分顺利。这里离王险城约百余里,仆拟待后续部队全部到达后,再向王险进军。岂料天气突然变坏,海中风大浪高,舟船无法出海。左右的吏士都认为,右渠未发现汉军登岸,这是天赐良机,趁其不备,攻入王都,必获全胜。只要天气转好,后续部队马上可以赶到,何必呆在这里。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扑觉得很对,于是率部直指王都,并留下数百人接应后续部队登岸。
汉军到达王险二十余里时,右渠才发现汉军浮海而来,文武百官都惊恐万状,乱作一团。右渠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反过去趾高气扬的态度,神色十分沮伤地说:“我以为汉只从陆路来袭,所以将重兵均调往浿水拒敌,却不料汉军竟浮海而来。现在京都只有两万军队,这怎么能够抵挡来势汹汹的汉军?如何是好,希望大家献计献策。”
丞相路人说:“汉乘我京都空虚,有备而来,不能与其硬拚。臣认为,不如坚守城池,并从浿水抽回军队,支援京都。汉军远道而来,后勤接济困难,决不能久持。”
将军王唊则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士卒困乏,我军以逸待劳,迎击必然取胜。”但大多数臣子都支持丞相的意见,右渠乃决定守城,并派使去浿水调回二万军队,支援京都。
汉军来到王险,只见城门紧闭。扑乃令士卒将城包围,安营后就地休息。王唊在城楼上巡视,发现汉兵稀稀落落,围城的军队仅数千人。乃对王说:“原以为汉军有数万人,我仔细观察,不过五六千人,估计大部队尚未到达。我们可趁此将全部兵力,倾城而出。两万人对数千人,必胜无疑。”右渠点头同意。
杨扑以为城中兵力薄弱,右渠只能困守待援。根本没料到朝军会倾巢而出,而且兵力竟三倍于汉军。面对突然蜂涌而来的朝军,杨扑惊惶失措,无从应对。汉军被朝军穿插分割,吏士已无法指挥。被朝军杀死杀伤和俘掳近两千人,活着的均四散逃窜,仆只身躲入山中十多天。幸喜朝军恐汉后援部队到达,不敢远追。
汉军后续部队赶到后,逃散在各处的兵卒才陆续集合起来。仆有了这个孤军深入的教训,再不敢轻举妄动,将四万余人驻扎在离王险五十余里易守难攻的山谷边,等待荀彘大军到齐后再围城。

武帝得知两路大军均失利的消息后,十分焦虑。朝鲜地处边远,交通梗塞,部队长期屯驻在外,后勤补给十分困难。朝议中,丞相石庆禀奏说:“朝鲜进犯辽东,主要是涉何杀其裨将引发的。皇上何不再派一名使者去王险,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即撤军。臣认为,汉两路大军压境,给他的威胁很大,必然会降服于我。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办法中的最好办法。”武帝欣然同意。
派谁去朝,武帝正在思索之际,长史卫山立即站起来,向武帝毛遂自荐。说:“臣愿奉旨前往。”
武帝感到奇怪,这个任务非同一般,怎么他主动请缨?乃问:“你能说服右渠向汉称臣吗?”
卫山说:“臣与右渠,同是一个宗族,祖茔都在燕。他的祖父与臣的祖父,是嫡亲兄弟,家族间至今还经常有书简往来。因此,臣有把握说服右渠履约。”武帝听了大喜,立即令卫山持节去朝鲜告谕右渠。
荀彘听说皇上派卫山去王险,心知是想不战而降服右渠。如果成功,他出师不仅毫无建树,而且损兵折将,回长安必然治罪。想到这里,有如芒刺在背。卫山一行,经过浿水时,彘立即把山接来军营。彼此寒暄了一会,彘乃切入主题,以试探的口吻说:“皇上令长史去王险,右渠能否俯首称臣?”
山是个夸夸其谈,喜好显耀自己的人。乃把自己与右渠的宗族关系,大肆吹嘘了一番,还加油添醋说,皇上十分看重他,完成这一任务后,一定会安排九卿之职等等。彘也是一个要名要利十分看重权势的人,听山这么一讲,心里很不舒服。乃故意吹冷风,说:“右渠是个野心勃勃,想与汉一比高低的人,未必能看重亲缘关系。即算他同意,他手下的人不一定买帐。谈判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我的军队只要渡过浿水,他就完蛋啦。”
山听后,乐观情绪有所降低,乃说:“这事的确复杂,如果我说服不了右渠,就只能用武力了。”彘趁机说:“我派几名密探,加入你的行列,暗中刺探朝鲜军情。如果和谈不成,就有了作战的第一手资料。你的意见怎样?”山立即应允。
右渠虽初战取得胜利,但双方兵力悬殊,自知难以抗衡,故忧心忡忡。山一行来到王险,右渠得知汉派来使节,又是自己的宗族,觉得有了解危的希望,十分高兴,再也不敢怠慢,立即出宫迎接。山见右渠如此热情,乃将武帝的诏书递上,并讨好说:“汉朝交恶,主要是涉何造成的,汉天子也觉得不对,故令我持节来王险,复约交好。”
右渠也转圜说:“我本来愿意臣汉,只因涉何无理杀我裨将,不得已而动兵。两将军临境,我恐被他们诈杀,不敢投降。现在,看到你的信节,使我解除了顾虑,愿续约称臣。”右渠为了表示诚意,并决定遣太子随从卫山去汉,晋见天子谢罪。还献马五千匹,赠送许多军粮,派一万兵卒护送。
卫山没料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回长安后,皇上一定会给他奖励,也许会获得一个侯爵。想到这些,他会心的微笑起来。待朝鲜赠送的马匹、粮食等物资备齐后,山领着太子,在一万兵卒护送下,喜气洋洋地抵达浿水。由于渡江的船只未准备好,山及太子一行,只得停下来。荀彘派来的密探,乃趁此分别至浿水各个渡口,侦察朝军兵力分布,并买通当地老百姓,提供军情。岂知这事被朝军发现,立即向太子反映。太子大惑不解,汉使难道是密探?而荀彘听说朝派一万军队护送其太子过江,疑其有诈,乃通知卫山,渡江的朝军,不许携带武器。山也觉得有理,乃通知太子。
太子联想到这些,认为汉使不怀好意,想加害于他。于是对卫山说:“父王一番诚意,令我去汉谢罪,你却派密探了解我们的军情,部队护送我过江,还不准携带武器,你是不是第二个涉何?我不渡江了,你回去复命吧!”
卫山一听,急得汗流浃背,怎么解释也不能自圆其说。心知这事被荀彘拉了后腿,但都是自己同意的,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卫山一事无成,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带着随从,空手而归。
武帝听卫山禀奏后,大发脾气,指着山骂道:“你这个蠢驴,右渠表态降汉,并馈赠马匹、粮食给我们,送太子来谢罪,这难道还有二心么?况且,我两路大军压境,他怎么敢叛变!你是朝廷的使者,却任由荀彘摆布,怎么这样没有头脑?一桩好事,竟坏在你的头上。来人!将卫山拉出斩首。”可怜的卫山,却万万没料到自己会进鬼门关。武帝对荀彘也决定惩处,但恐乱了军心,闭而未宣。

荀彘见与朝鲜和谈中途变卦,卫山没能抢到这份功劳,心中十分高兴。要臣服右渠,就得看他的了。他听了密探的汇报,对朝鲜兵力部署,也已了如指掌。于是命令军队,在浿水下游四十余里的各个渡口,全面强行渡江。并在西岸组织弓弩手压住朝军的箭矢。朝鲜自抽调二万兵力支援京都后,浿水防务明显减弱,无法抵挡一倍以上汉军的凌厉攻势。汉军很快就突破了朝军的设防,渡江登岸。朝军寡不敌众,迅速往东溃逃。汉军乘势向前推进,没几天,就直抵王险。
左将军兵临王险,高兴得眉飞色舞,认为很快就可以将右渠的首级带回长安。他迅即派军吏以书告杨仆,曰:“左将军告楼船将军: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朝军,于今晨抵达王险,现已驻屯在其城的西北。将军前段虽然受挫,希解除顾虑,迅速围其东南。”
杨仆见书后,十分反感。这小子刚刚取得小胜,就趾高气扬,他能‘摧枯拉朽’,我得‘解除顾虑’,竟如此狂妄自大,教训起老子来了。他于是也修书交来使,说:“楼船将军告左将军:我已在此恭候将军多时了,骄兵必败,将军切不可忘记浿水的教训。我当按皇上旨意,与将军密切配合,按此行动。”
荀彘见书后,极为不满,竟刺我的痛处,说我‘骄兵必败’。他不骄却打得丢盔弃甲,吓得独自一人钻进深山中,十多天都不敢出来,亏他还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大臣。彘想到这里,竟笑出声来。
彘、仆由相互猜忌,发展成互不买帐,公开不和。以致作战的步调无法统一。
彘军乘胜而来,士气旺盛,主帅及吏卒都想在短期内,拿下王险城;而仆渡海一战,吃了不少苦头,觉得困兽犹斗,硬拼不如用议和的方法为上。虽然围城,攻打却不十分激烈。
右渠自听太子汇报后,感到为卫山所骗,十分气愤。当得悉汉军已渡浿水,向京都挺进的消息,心中十分恐慌。乃与群臣计议。
大臣成巳说:“大王对汉如此诚恳,换来的却是刺探军情、阴谋杀害太子。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决不能心存幻想,坐以待毙,一定要与汉军血战到底。”
群臣都同意成巳的意见。是主动迎战呢,还是积极防守,意见却不统一。
将军王唊坚决反对主动迎战,说:“汉军兵力一倍于我们,就是希望能速战速决,与我们硬拼。如果我们这样做,正中其下怀,万万不可。臣认为,京城城池坚固,粮食储备充裕,如长期坚守,敌远征疲惫,后勤补给困难,自难久呆,必撤无疑。”
右渠认为唊的意见正确,乃决定积极防守。令王唊为前敌指挥,率四万兵卒在城楼上日夜巡视,并备足箭矢。只要汉军接近环城河,城上则万弩齐发。
汉军攻城二十余天,被箭矢射死射伤者即达数百人,大多是彘的兵卒。彘觉得仆的军队,作战不力,贪生怕死,不敢接近城脚。乃致书指责仆;仆回书反驳,认为应该智取,要爱惜士卒,不作无谓牺牲。两个主帅,近在咫尺,却不谋面,而以书简相互揭短、讥讽,甚至谩骂。
一月、两月、三月。。。。过去了,仍无法攻下。这期间,彘军曾多次采用云梯火攻,均被朝军击退;仆则多番以书简射入城内,书云:‘只要右渠续前约称臣,汉不咎既往’。王险被围数月,吏卒困乏,百姓疲苦,加上粮食也已告罄。右渠及大臣们见仆书后,虽然意见不一,右渠最终决定与汉谈判,愿意向楼船将军投降,但要求左将军停止攻城。杨仆觉得这一着比荀彘高明,马上见效了,心中窃喜。乃以书简告彘,说:“右渠表示要向我军投降,请将军命令所部停止攻城。”彘见书后,心想,右渠如果向杨仆投降,功劳岂不被他拱手而得。哼!想得便宜,没门。于是回书说:“这是右渠为拖延时间的欺骗手法,我决不相信,也决不会停止战斗。”并几次约仆攻城。
杨仆见荀彘蓄意破坏和谈,愤怒已极。乃立即派专使至长安,向武帝状告荀彘。荀彘知道后,感到理亏,心中有些紧张。因此,也主动与右渠联系,要其向左将军投降。右渠知道汉两帅争功,乃利用这一矛盾,拒绝荀彘的要求,却积极与杨仆打交道。彘十分气恼,认为是杨仆从中捣鬼。于是,也向武帝上书,言杨仆攻战不力,与右渠暗中书信往来,对汉怀有二心。将帅不和,钩心斗角,对击朝极为不利。

武帝见到杨仆、荀彘相互指控对方的书简后,对两人都不满意。心想,上次派卫山去朝鲜,本已取得圆满结果,卫山却被荀彘所左右,把事情弄崩。现在,围王险城已数月之久,仍未攻下。而两将又闹意见,互相指责。长此拖延,不仅拿不下王险,军需支出将更庞大。于是决定,派济南郡太守公孙遂,去朝鲜调和两将之间的矛盾。并叮嘱遂,只要对攻打朝鲜有利,可代表朝廷,全权处理。
荀彘得知皇上派专使来朝,深恐被杨仆告倒。公孙遂一到,立即率数十名校卫,出营十余里迎接。对遂毕恭毕敬,口口声声称遂为钦差大人,将自己称为卑职,并设盛宴招待遂。公孙遂这个人,好酒贪杯,特别喜欢别人奉承恭维。见左将军如此谦虚,对他如此尊重,初识就有颇深的好感。彼此又都是燕人,互道家常,更加显得亲切。
酒过三乘,彘乃把话引入主题。说:“皇上派大人来战争前线,一定是想了解当前的战况吧!”
遂已有几分醉意,立即说:“是,是。左将军和楼船将军均向皇上禀报了一些事情,皇上令我了解围王险数月未下,是甚么原因。”,
荀彘故作气恼的样子,对遂说:“王险本来早就可以拿下,就是因为楼船将军不和我协调作战,我几次与他约定攻打日期,到时,他却没有攻城。”
遂乘着酒兴,说:“怎么会是这样?竟然不与你配合攻城!”
彘神秘兮兮地附在遂耳边,小声说:“你知道吗,楼船将军对汉已有二心了。他与朝鲜的大臣私交甚笃,密使往来不断。右渠其所以不投降,很有可能与楼船密谋反汉有关。你如果去他营中,弄得不好,有可能成为朝鲜的俘虏。”
此时,侍者正为遂酌上满满的一尊香喷喷的烈酒,他正待往嘴里倒,听彘如此说,感到十分惊诧,自言自语地说:“杨仆这老家伙竟敢如此大胆,得提防他这一手。”
彘趁机说:“卑职认为,大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将他逮捕。如若迟疑,恐会酿成大祸。”
公孙遂接二连三将酒往肚里灌,此时已经醉醺醺的,听彘这么一说,马上激动起来。竟在席前高声地说:“有这种事!这还了得,来人!”遂的随从马上来到他跟前。遂交代说:“你持节立即去杨仆军营,叫楼船将军马上来这里,我面谕圣旨。”
杨仆来到彘营,公孙遂不由分说,当场命荀彘的部下,把杨仆逮捕起来。并与荀彘至仆营,对校卫宣布杨仆图谋叛汉,现已囚禁,军队由左将军统一指挥。
公孙遂自鸣得意,对荀彘说:“我扶了你一把,你统管全军,有如大将军长平侯(注:卫青)一样,好好地干吧,封侯晋爵,正在等待着将军哩!”
荀彘听了,心里乐呵呵的,对遂自然感激不尽。每天都盛宴招待。临别时,荀彘还送给遂许多财物,派两百名吏卒护送遂至浿水。
公孙遂
自以为处置得很好,回京向武帝禀报。武帝一听,火冒三丈,但按捺着性子,阴沉着脸问道:“杨仆是甚么原因对汉怀二心,你调查了没有,有没有证词、证据?”
遂见武帝表情严竣,心里有点慌张,对皇上的质问,嗫嚅着无以应对。武帝进一步逼问:“你找杨仆谈话没有,他承认了吗?将供词交朕审阅。”
遂这时才感到大难临头,只好把责任往荀彘身上推,他战战兢兢地说:“左将军说得很肯定,并叫臣不要去楼船营地,否则将成为朝鲜的俘虏,臣因此采取断然措施,把他召来左将军营内,将其逮捕。”
武帝越听越气愤,用手猛击几案,骂道;“朕叫你去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你却只听了一面之词,不作任何调查,毫无供词、旁证,就把杨仆抓起来。你这个家伙,办事怎么这样轻率、愚蠢?在作战的时候,逮捕主帅,士卒还有心打仗吗?来人,把这个扰乱军心,违背旨意的混蛋拉下斩首。”公孙遂又成了第二个办事不力的刀下之鬼。
荀彘此时,正踌躇满志。他号令全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在短时期内,攻破王险,活捉右渠。故攻战十分激烈,汉军多次涉过护城河,撞击城门,朝军泄下大批滚木垒石,才将汉军击退,转危为安。
王险被围半年多,战与和,在朝鲜君臣间矛盾愈来愈突出。右渠原打算向杨仆投降,现在仆被捕,如果再向荀彘投降,深恐难逃恶运。因此,改变初衷,决定坚持抵抗到底;朝鲜的大臣路人、韩陶、参、王唊,相与密谋,都认为王险危在旦夕,而王又不肯投降。一旦城破,性命难保。于是,路人、韩陶、王唊均溜出城门降汉。右渠大怒,并得知大臣参也参与密谋。欲将参逮捕。参乃率数百吏卒,于元封三年(三十三年)夏,攻入王宫,将右渠刺杀降汉。岂料右渠的大臣成已不服,又组织兵力保卫王险。荀彘乃派右渠子长、路人子最入城告喻朝军民,将成已诛杀,才将朝鲜叛乱平定。
武帝将朝鲜划分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并封参为澅清侯、韩陶为秋苴侯、唊为平州侯、长为几侯,路人已死,封其子最为沮阳侯。
左将军荀彘回到长安,他还不清楚公孙遂已被刑诛。满以为皇上必有厚赏。第二天,入朝时,喜形于色。武帝处理了几件政务后,把头抬起来问:“荀彘来了没有?”
彘听武帝专门问他,心想,马上就要给我升官晋爵了。乃立即从左厢的席地上跃然腾起,爽朗地应道:“臣在。”
武帝目视尚书,说:“宣读朕的旨意。”尚书把早已拟就的书简摊开,念道:“荀彘在击朝期间,违背朕意,先是破坏卫山与右渠和谈,后又与杨仆争功,蓄意陷害对方,延误了平息叛乱的时间。实属罪大恶极,着交廷尉按劾。”
荀彘突然听到要交廷尉审判,心知末日已到,两条腿抖过不停。两个武士立即将他押出未央宫。经廷尉判决弃市。
杨仆则以没有等待荀彘的军队渡过浿水,即擅自先行深入,致使部队伤亡惨重,依律削为庶民。
第2个回答  2017-05-06
汉武帝的那一套做法其实是很短视的,他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成本,甚至伤及了国力,但是换来的实际利益并不多,他的这些做法为后来西汉王朝的瓦解埋下伏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