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的意思是什么

应无所住的意思是什么

应无所住释义: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色声香味触法”,泛指一切现象。“不住”,就是不被现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禅宗六慧能说的   :“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应无所住”,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于相离相”;“而生其心”,就是“不于境上生心”,就是“于法体上生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

扩展资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而生其心”,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

老子《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的是本质;“目”指的是现象。“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认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减法”来分析:在不执著于任何表相,去除一切妄想杂念时,就会见到事物的本质真相。《金刚经》反复使用以下的同一类句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何以故?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於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麽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若执著无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当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灵知,起用自见。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所以者何?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道从心生,心由道见。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