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反腐对联

如题所述

上联:志在人民,以洁以廉扬正气;

下联:心怀天下,全心全意拓新程。

上联:政廉风正民心顺;

下联:纪肃法明国运昌。

上联:正气三河壮;

下联:清风岁月新。

上联:整饬政风拒腐防变;

下联:提高素质守正尚廉。

上联:一语一行遵政纪;

下联:八荣八耻铸民魂。

上联:扬清激浊;

下联:尚德崇贤。

上联:兴邦重任征途远;

下联:惩腐正风岁月长。

上联:铜臭浸摧公仆志;

下联:私心吞食国民魂。

上联:守正肃贪,南国有花皆艳丽;

下联:爱民勤政,神州无处不祯祥。

上联:守正保廉,愿大地常蒸淑气;

下联:爱民勤政,让神州遍洒春晖。

上联:守正保廉,南粤有天皆丽日;

下联:爱民勤政,神州无处不春风。

上联:是清官,是赃官,民心是秤;

下联:为正气,为邪气,自己为跎。

上联:时蔚廉风扬正气;

下联:国开善政固金瓯。

上联:三讲风新五星焕彩;

下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上联:清泉碧水人心美;

下联:正气廉风日月明。

上联:勤政爱民弘正气;

下联:扬清激浊倡廉风。

上联:七月廉风教育,匡扶正气;

下联:九州伟业文明,大展宏猷。

上联:沐雨栉风胸怀百姓;

下联:披星戴月福造千家。

上联:每羡四时奢,金钱美色;

下联:须知三尺法,烈日严霜。

上联:两袖清风明法纪;

下联:一身正气绘宏图。

上联:廉风扬九域;

下联:正气炳千秋。

上联:立党为公反腐倡廉党兴旺;

下联:爱民勤政惩奸扬善民富强。

上联:举国同欢,三讲春风吹大地;

下联:与时俱进,两思哲理振中华。

上联:革故鼎新,政体康和臻至治;

下联:纠偏矫正,民心踊跃续长征。

上联:奉公约己;

下联:勤政爱民。

上联:反腐肃贪,烈日严霜三尺法;

下联:爱民勤政,春风化雨九州荣。

上联:反腐祛邪,明是非,扬正气,金瓯永固;

下联:倡廉除弊,知荣辱,树同心,民族复兴。

上联:法正民心向;

下联:官清社稷安。

上联:党施廉政;

下联:民沐惠风。

上联:党风端正民常乐;

下联:国法严明众永安。

上联:惩治腐虫,大树参天增活力;

下联:保行廉政,中华立世展雄姿。

上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下联:两清风花千山入梦。

上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下联:万青山多长虹添色。

上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下联:两清风花神州溢彩。

上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下联:满神州多三春添景。

上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下联:千清风生四海尽光。

上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下联:万清风生四海无色。

上联:一廉政善九鼎增辉;

下联:千清风生四海无光。

上联:国法严明众永安;

下联:党风端正多太和。

上联:国法严明众永安;

下联:党风端正孤长春。

上联:国法严明众永安;

下联:党风端正丛不老。

上联:国法严明众永安;

下联:党风端正天太和。

上联:国法严明众永安;

下联:党风纯正人不老。

上联:国法严明众永安;

下联:党风纯正民太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3
  您说的是来自于人民网的一篇文章,相关的解释奉上,请你参考:
揭秘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反腐”对联
  我国封建时代,受儒学熏陶的官员中,不乏廉洁奉公者。他们往往在官衙衙门和厅堂撰题对联,表明心迹、抱负、政愿等等。这些对联既是警策,也是承诺。其中,有的立意新颖,竟然影响了数代人。本文以戒贪联为例加以说明。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这是明代南安知府张津题写于浙江海宁谯楼的题联。上联,提倡对民实行惠政;下联,诫勉属官务守清廉。张津,明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张津不受贿,不徇私,依法办事,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和拥戴。这副对联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也是影响最大的戒贪联。
  张津的“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的防腐创意,被为官清廉者竞相引用、点化。一百多年后,清康熙江南提督张伯行改写成如下联语:“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据《清史稿》载:张伯行,疾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他离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康熙皇帝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
  山西汾阳知县汤信,则另辟蹊径,从赌咒发誓的角度立意,将张津的防腐创意改造为:“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汤信,清廉严谨,剔弊除奸,爱民如子,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他自题的这一联,就挂在县衙大堂内。
  过了将近三百年,清乾隆御史钱沣又将张津的创意向前推进一步,他强调,不仅不贪,更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钱沣,乾隆二十六年进士。他刚正不阿,被誉为清代知识分子的泰斗。当时朝廷内外贪腐成风,他当湖南学政时,前往各县视察。按当时的潜规则,学子要凑钱向学政致意。但钱沣一概不受,当时湖南就传诵着“钱沣来了不要钱”的民谣。不仅如此,钱沣还勇敢反腐。开始,弹劾陕甘总督毕沅贪污,接着,扳倒国泰。钱沣因此而名声大振,一年之内,连升三级,出任通政司副使。
  在强调要为老百姓办好每一件事上,距钱沣约半个世纪的陶澍“英雄所见略同”。清道光年间的陶澍人称“陶青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爱民如子。37岁升任江苏道监察御史时,挥毫写就此联:“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表明了自己抱节自守、为民谋利之心迹。如今读来依然亲切。
  又过了约半个世纪,光绪年初任兴义府知府的余云焕撰联,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余云焕认为,官员不拿老百姓的钱财是天经地义的,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自己拿了国家不少俸禄,究竟做出了什么政绩?做官不能只满足于廉洁,做官要做事,要有作为!
  清顺治十六年任潜山县令的常太忠自撰的法堂楹联,则虑及子孙后代:“赃官贪婪,将图富也,敦知后代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般唾骂;良吏清操,岂望名哉?实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此联将赃官心态与良吏操守比照成联,颇能昭其心志。常太忠在任时公平执法,不徇私情。康熙二年,升保定府同知。离任时,“攀辕号泣者,络绎于道。”
  无独有偶,潜山还有一清廉的县令,名叫魏其瑸,乾隆二年任潜山县令。他也有一副名联:
  “贪亦何难,只凭天理照来,这般作孽钱,剜肉医疮,怎叫子孙受用?酷真不可,须把良心勘去,那个无情棒,敲肤挟髓,枉担父母称呼!”此联自警警人,刻意良深。任职期间,他兴利除弊,为政清廉。旧志称:“潜人士称颂贤父母者,必曰:‘前有常公,后有魏公’。”
  距张津约四百年的清同治年间,西宁知府龙锡庆,将张津的“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的创意,加上虑及子孙的考量,在府署大堂挂出下面这副对联:“要一文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身,远报儿孙。”龙锡庆在任期间,因为公正清廉而受到百姓爱戴。
  清末,政权已是摇摇欲坠,贪贿成风,但官场仍有洁身自好的官吏。乐亭知县仵墉便是。他效法前人立意,加以改造而撰写下面一联以自勉:
  “受一文分外钱,远报儿孙近报身;做半点亏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仵墉,陕西蒲城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此时,清朝官场已经腐败不堪。但四百多年前张津的“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的防腐创意,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他任上平反了不少冤狱,很受当地民众拥戴。一次,他化装下乡私访。天黑后,发现有人紧紧跟踪,便停步询问。跟踪者是当地的一位农民,回答说:“我认识知县大人。知县大人为我们百姓办事,黑夜单身下乡,怕不安全,我特来保护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2-27
明代南安知府张津所提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上联说的是对于人民要实行惠政,下联说的是劝戒所属的官员要守清廉。他的这一防腐创意,后来被众多为官清廉的人所引用、借鉴。一百多年后,清朝康熙年间的江南提督张伯行就将其改写成
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
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山西汾阳的知县汤信,则从发誓的角度出发,将这句改写成:
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
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
并将其悬挂在县衙大堂内。

又过了差不多三百年,清朝乾隆年间的御史钱沣又将此联向前推了一步,他除了强调清廉之外,还要求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
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除了他之外,还有跟他相差了半个世纪的陶澍,他是道光年间的清官,人称“陶青天”,在37岁升迁御史的时候,曾写过一联: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
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又过了半个世纪左右,光绪年间的兴义府知府余云焕曾撰联,有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之妙: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
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最终到了顺治年间,潜山县令常太忠自己撰写了一副楹联:
赃官贪婪,将图富也,敦知子孙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般咒骂;
良吏清操,岂望名哉?实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
此联主要是对其子孙子孙的思考。
第3个回答  2016-01-21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作汾阳一行吏,春温秋肃;受暮夜半文钱,地灭天诛。
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
赃官贪婪,将图富也,敦知后代不贤,以一掷弃千金,枉自遗百般唾骂;良吏清操,岂望名哉?实痛小民所苦,守千天如一日,难尽保万姓平康。

贪亦何难,只凭天理照来,这般作孽钱,剜肉医疮,怎叫子孙受用?酷真不可,须把良心勘去,那个无情棒,敲肤挟髓,枉担父母称呼!

要一文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身,远报儿孙。

受一文分外钱,远报儿孙近报身;做半点亏心事,幽有鬼神明有天。
第4个回答  2016-01-21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饿则滔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