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经营战略的CI战略

如题所述

与CS相对的概念是产生较早的CI(Corporate Identity)即“企业识别”或“企业形象”设计。CI是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近年来,企业纷纷利用CI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竭尽全力。实践表明CI对企业的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建设有非常直接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市场认识的深化,CI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认识到,CI是商品推销时代的产物,CI的运作带有明显的商品推销时代的特点,即企业按照自我理解和自我设计向市场和顾客宣传自己。因此CI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操作的立足点是从“本企业”的角度来要求公众去认识。然而当今市场营销时代已经全面来临,要求企业自觉适应市场,服从市场,于是在CI的基础上产生了CS。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CS战略与CI战略有着根本的区别。两者之所以根本不同,是因为CS是针对CI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说CS战略是对CI战略的根本性修正,这是时代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必然结果。CS经营战略的内涵及其在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译作顾客满意。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及对产品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物质缺乏,人们所得有限,买东西首先着眼于产品是否经久耐用,主要考虑产品的质地与价格,消费行为属理性。到了物质比较充裕时,消费行为逐步增加了感性的成份,人们对产品使用功能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对产品质地、价格的重视。到了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顾客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对产品品质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认为产品品质需符合所制定的标准,现在还要增加其吸引力并使之区别于其他竞争产品,即产品不仅要有其标准配备,还要具备能吸引顾客的魅力要素,要能让顾客满意。购买过程中,顾客更加关心产品能否使生活充实与舒适,能否为生活带来活力和美感。可以说,当今市场正进入以顾客主观满意为目标的情感消费阶段。几年前,美国策略计划研究所通过调查700种不同品牌的日用品在过去二十年的历史,了解其资本投资、开发费用、员工人数等因素与产品高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要消费者感觉某种产品好,那么这项产品就可以打高价。至于开发费用、产品的上市速度等因素均与产品的高价无关。此外,学者们还发现,如果能改变顾客对产品的感觉,就可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面对这样的消费市场,企业在产品开发中制定和实施CS经营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CS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为核心,通过产品满足顾客需求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顾客从厂家所提供的产品价值作出判断,并在此判断的基础上作出购买的决策。因购买产品而出现的顾客满意程度,取决于与购买预期相关的商品的效用。如果商品的效用与预期脱节,顾客就会不满意;如果商品的效用符合预期,顾客就会满意;如果商品的效用超过了预期,顾客就会高度满意或欣喜[2]。CS战略是企业处于买方市场条件下经营观念的一个根本转折。即由从前的以产定销的生产观念和销售观念,变为由消费需求决定生产和销售的顾客满意的观念。这就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从单一的生产和流通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确立了全新的整体营销方式。在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商品极其丰富,竞争日益激烈,消费需求变化频繁,消费层次不断上升的市场现实中,确定了顾客作为营销活动中心的地位。
CS经营战略中的顾客满意与过去的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的观念是有区别的。CS中的顾客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企业产品的服务销售对象,而且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这种合作伙伴不同于企业投资的合伙人或企业业务的合作者,CS中的顾客与企业的合作性体现在他们对企业产品的高度满意上。只有高度满意了,他们才会不断地、重复地购买企业产品和企业的其他产品;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企业产品产生认同而不再对其他厂家产品有兴趣。最为难得的是,这种认同感会导致产生口碑效应。口碑效应对产品的促销作用是任何其他促销手段所不能企及的,是任何营销者都千方百计想达到的目标。反之,如果一部分顾客因对产品不满意而不与企业合作,企业就不仅损失了这部分合作者,还可能因这部分顾客的社会关系而损失一大批现实的和潜在的合作者。由此可见,顾客满意与否是企业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