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的复兴意义

如题所述

对现代教育的反思
私塾,这个中国城市人已经隔膜许久的陈年旧词,这个几乎已经被整天盘算着要让孩子进重点学校、出国的城市家长遗忘在历史博物馆的一个“旧社会”象征,依旧活生生地生存在中国农村的土壤上,就象农村大院里常见的千年古藤,在历经风霜之后,依旧顽强地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家中开课堂,教学侧重古文经典,学生背诵《论语》、《大学》……,在河北行唐县、湖南平江县,在更多的省份农村地区,私塾已经不再是个案,而是一种常态。而私塾本身,又被冠予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名字——蒙馆。在记者看到的几个蒙馆里,可以发现共同的特点是先生都是五乡四邻德高望重的老者,而学生则大多是没能学好“新书”(现代教育)、无法继续升学、但进入社会又太早的青少年。
蒙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古文、习书法、写作和做对联。而所学的古文除了《增广贤文》和《论语》外,还有《乡党应酬汇编》、《诗经》、《楚辞》、《幼学》、《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等。 最有意思的应该是作文和做对联,作文需要讲求严格的格式和套路,但主题一般却是对乡间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
的确,现代私塾除了依旧带有浓浓的、挥之不去的怀旧复古之韵味外,它实际上更象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混合体。不是吗?读《诗经》、《楚辞》、《幼学》、《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其实在一个世纪以前几乎是每个中国少年的必备功课,每个中国人都是从这里开始人生教育的启蒙,而这些传统文化又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我们的现代教育模式中被省略了,现代的学生更注重数理化、注重计算机和外语等现代生存必需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补课”。
但现代私塾毕竟处于当下,它还是添加了不少现代教育元素,它要求作文需要讲求严格的格式和套但主题一般却是对乡间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其实就是对学生思辩能力、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能力、从现象中归纳总结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能力的大检阅和大练兵,这些能力,其实也是挣扎于当代应试教育的学生们所欠缺的。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私塾的出现会成为一种必然,因为它是对对现代教育的一次反思与检讨。
私塾,农村教育的宿命所归?
农村私塾发展
高中毕业并读过5年老书的南江镇崇义村支书童振武说:现在农村学校教育是为考大学设计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读上去考出去,才有出息前途。如果你读不出去,回到农村就非常惨。“文不像相公,武不像关公”,过去学的和生活脱节,根本派不上用场,甚至连起码的待人接物也不会。一切都要从头来过。读老书就不一样,如果你有一笔好字,会做祭文,会写诗联对子,会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应酬,很快就能融入当地生活,走出去别人看法也不一样。
中国有位革命领袖曾经说过:农民说的话往往充满了真知灼见,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脚下的这片黄土地最熟悉和了解,他们也知道必须付出什么,才能收获什么。现代私塾的出现,就在于农民们了解,农村学校教育的根本缺陷所在。
中国的教育改革,大概“科学”一点是要从1905年的新政算起的。按理说,新兴的教育系统,主要是面向社会的,它一方面通过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大学和各种专门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次,也只能通过学校的途径来生产。学校教育,其结构只能是多元的,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家操办。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所体现的品格,与科举制恰恰是相反的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却看到了一幅十分怪异的图画, 教育有变成“科举当之无愧的替代物”的趋势。一边是政府忙不迭地授予学校的成绩优秀毕业生以相应的“贡生”、“举人”和“进士”头衔,在我们这个社会,尤其是在城市,大学生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相当于几十个农村中小学生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相应的,当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大学生获得的收入、待遇和社会地位,又是只有中小学学历的农村进城打工仔所望尘莫及的。于是,几乎所有的农民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博士生相当于进士,硕士生相当于举人,本科生相当于秀才。而所谓的高中乃至初中毕业,在城市的生存机会等同于当年的阿Q。
而私塾教育是一种相当普及的教育,它的成本很低,只要有个房子,有个桌子,再有个学究就可以开办。农村的私塾教育功能当然首先是把个别的农村孩子教成读书人,或者说是主要的功能则是教众多的农家子弟认识几个字 。除此以外,私塾还存在着另一种功能,即与传统农村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的。我们都说,传统的农村是一个礼俗社会,礼俗既是农村日常活动,也是农村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但是,无论是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仪,还是年节庆典的各色风俗活动,都离不开知书达礼的读书人参与其间,既要主持喊礼,又要从事各种文字事务。显然,这种文字和礼仪的传承,都要靠私塾这种旧教育,在学校是学不到的。从表面上看,这种文字和礼仪的传承,对生活并没有特别紧要的关系,实际则不然,农村人不仅日常调解和叙事话语要依赖它,而且乡村组织的活动,农村人的风俗行为没了它也无法正常运转。
教育改革的结果,不仅是吸走了乡村的精英(新教育与旧教育不同,需要师资和设备,学堂办得好的,只能在城市,改革的暗示非常清楚,只有走出去,才会有出息,走得越远,出息越大,最好是到欧美留学),而且无可挽回地推翻了乡村的传统教育制度。
虽说中国改革推行了二十多年,但当下的中国农村,却依然是一个传统的农村, 其生产方式大多依旧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传统的农村,没了传统的读书人,就等于没有了乡村文化的灵魂,而没有了私塾,传统的读书人也就没了传承的渠道,终有一天会有油尽灯枯的时候。 农村礼俗社会规则和行为方式的紊乱,农村逐渐丧失了原有的调节机制,无法完成固有的循环和运转。 中国的农村至少在文化层次上,已经陷入了现代化变革的困境。30年代包括陶行知在内的许多有志之士从事的乡村改良试验,往往从乡学的建设入手,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只是,他们的努力无法使乡村世界复原。
私塾映射教育改革
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陶行知对乡村改造的目标、理想,讲得更具体明确。他批评当时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没有和“农业联合”,“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他希望乡村教育与农业及其他各业联系起来,使乡村学校成为中国改造乡村的中心。
中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依旧是二元隔离的状态。在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约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 )义务教育投入的大头集中在乡镇,而乡镇又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无心也无力拨款投入义务教育,实际上就变成了民众自己为义务教育“买单”。而由于资金匮乏,农村教师的素质、软硬件设备的配置以及受重视程度,都使得农村教育远远不及城市教育,何况还要经历高考分配资源悬殊的挤压,绝大多数农村青年成为高考的失败者,他们除了部分进入城市打工外,更多地还是要留在农村生存。而现代私塾,就是给这些农村青年重新溶入农村话语体系的归位教育。
除了资金匮乏这个原因,更根本的要害在于,中国教育体系是将农村教育与现代教育合为一体来统筹规划的,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完全相同的,惟独教育资源配给完全两样。教育设计者们完全忽视了农村教育的独特性,忽视了在现行条件下,农村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的距离,农村教育应当成为一个学习职业技能、学习能够“既走出去、又能扎根本地”的教育形态。
比如,中国的职高、技校、中专等职业教育体系,资源基本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青年想要寻求一技之能,往往要背井离乡到城市来求学,而其花费又是无法承受的。结果就出现了这样奇特的景象:一方面,城市中的职高、技校、中专等职业教育学校年年喊生源人数节节下滑、大量设备和资源被白白浪费;另一方面,众多农村青年被高门槛阻挡,无法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
因此,我们的政府应当要做的是将职业教育体系资源“下放”到农村,扎根于农村,让广大农村青年能够在家门口学习到职业技能。 让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与普通中高等教育体系结合在一起。
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理在于不同时期的具体运用。大众教育是大众自己的教育,是大众自己办的教育,是为大众谋福利的教育。我们的农村教育,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如今中国的义务教育破败,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穷困地区教师开不出工资,学校负债累累,即使是大城市的“贵族学校”,充其量也不过是个高考补习班,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全心全意地对付考试外,对知识的探求、对品德的培养,在教育中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教育改革并不是没有。有关部门一直在审视高考的内容和录取标准,地方上也兴起了教育券的试验。可惜,人们偏偏忘了中国最古老的教育体制:私塾。
从孔夫子开始,私塾在中国历史上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载体”。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大部分读书人是靠私塾、而非政府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明清之际的科举考试败坏了读书的风气,耗尽了中国士人的创造力,但也有些学者针对时弊,通过私塾挑战僵化的正统,多少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些活力。没有私塾,我们这两千多年的文明就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私塾由于规模小,费用低,课程灵活,对教育的普及功不可没。明清时代太湖上飘荡的大渔船上,也设有教室。可见比农民还不如的船民,虽没有定居的地方,但也并非与教育绝缘。清代以后,随着新式学校的兴起,私塾渐渐式微。但不少专家指出,在新式学校费用昂贵、缺乏资源保障的情况下,取消私塾反而降低了国民的识字率。
笔者当然主张严格施行义务教育。然而,以中国之大,官僚体制的行政能力之低,教育资金之寒酸,义务教育不可能在几年内严格落实。即使是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公立学校体制完备,资金充足,私立学校也还是公立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补充。更有甚者,在美国,竟有2百万学生,也就是适龄学生的二十五分之一,公立私立学校都不上,自己在家里上学,形成一个价值8.5亿美元的家庭教育市场。
私塾的好处,是灵活、简单,可以随时补义务教育的漏洞。几个家庭凑起来,合请一个老师,或请一个合格的家长讲课,孩子就上学了。这不象建一个学校那样,需要惊官动府和大量的初期投资。如果教育券能够覆盖私塾的费用,对一个家庭而言,私塾的成本就更低了。更何况,当今中国正处于急剧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农村流动人口巨增。这些农村劳工,随着工作机会四处漂流,固定的学校不能跟着他们迁移,子女受教育处处受歧视。私塾则能够给这些人提供一个灵活的教育机会。
私塾在精英教育中,就更大有可为了。美国的家庭学校兴起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满。不少家长因此放弃自己的职业,在家里教孩子,并成立了全国性的组织。互联网的出现,又使这样的家庭教育如虎添翼。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家庭不仅能够及时沟通经验,共同组织活动,而且还可以网上训练家庭教师,设计课程,制定和贯彻教学标准。美国最近的调查表明,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在家里受中小学教育的人中,有75%修了大学课程,比全国同龄人的平均水平(46%)高出一截。2000年全国单词拼写比赛的前三名,全是在家里上学的孩子。有一个家庭,竟通过家庭教育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哈佛。另一个在家里受教育的孩子,没有上大学就出版了长篇小说,并成为最佳畅销书。第一所为受家庭教育的孩子开办的大学,也于2000年开张。
中国,穷孩子许多失学,富孩子白天上学,晚上还要花钱去补习班。私塾难道不应是另一种选择吗?私塾不受僵化的学校课程的束缚,可以专门教学生想学、家长想教的东西,许多大胆的教育哲学可以在私塾里试验。私塾如果普及,我们的教育不仅可以多元化,文化也会因此更有创造力。
笔者希望看到的是,几个有能力但怀才不遇的大学毕业生或海龟,能够暂时放下高薪肥缺的美梦,靠自己的才学,为中国的私塾,开拓出一个硕大的市场。要知道,中国的发展,不能总是指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还有靠基层社会中这种草根式的创造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