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寺的寺庙传说

如题所述

传说有一位失宠的皇妃,逃出皇宫,流落临泽镇。后皇妃生得一子,把儿子抚养成人后,官至宰相。宰相回临省亲,不想生母早已仙逝,为报母亲养育之恩,宰相不惜巨资,在母亲住过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寺院,并以母亲的名字题名“安乐寺”。
还有一说,安乐寺与古代民间传说的二十四孝子之一的朱寿昌有关。北宋年间,扬州出了个孝子朱寿昌(亦说就是高邮人),其父在京城为官,其母为妾,持自重之心的朱寿昌生母,为了免受歧视,在朱寿昌出生不久,忍痛割爱丢下幼子,离开朱门远走他乡。朱寿昌长大成人做了官,思念母亲愈加心切,每到一地为官,总是寻访母亲,但每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为报答为儿的孝心,四十开外的朱寿昌毅然脱了官服,辞了官职,用点燃的香头灼背烧顶,用钢针刺血写经,忌食酒肉,身穿布衣,踏上了寻母之路。
然寻母如大海捞针,朱寿昌饱受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之苦。二十四孝的唱词中写道:“天苍苍,路茫茫,母子相别各一方,千呼万唤叫不应,儿子天天叫亲娘,苦了孝子朱寿昌。”一日,朱寿昌投宿临泽镇,夜里梦见白发苍苍的母亲就住在这个镇上,呼唤着“昌儿,昌儿”。朱寿昌从梦中惊醒,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在小镇上的大街小巷打听,见一屋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正在生火烧饭。在向老人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后,老人如雷震耳,难以相信分别了数十年的儿子就在面前。母子相认后,抱头痛哭。朱寿昌找到母亲后,与母亲在临泽住了一段时间,想接母亲回家,被母亲拒绝。无奈,朱寿昌回家将妻儿带到临泽与母亲团聚,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
朱寿昌万里寻亲娘,终于在千年古镇与母相会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立即下诏要朱寿昌回京复官,并以御宴相迎。朱寿昌奏请皇帝恩准在他母亲住过的地方建一寺庙,以表达对母亲的愧疚,给母亲一个安慰。皇上当即恩准,下拨建寺钱粮,并赐名“安乐寺”。据说,寺庙只有接到皇帝的旨意才能建造龙脊,因此,才有了临泽安乐寺大雄宝殿的龙脊为全国三条龙脊之一的说法。朱寿昌回到临泽后,就在老母所住的巷子附近建起了安乐寺。临泽有了安乐寺,晨钟暮鼓天天响起,香火日益旺盛,名声越传越远。后来临泽就把安乐寺南门对面朱寿昌与母亲同住过的巷子叫孝子巷,并一直沿用至民国年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