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哪几次大转变?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哪几次大转变?

一、鸦片战争以后至义和团运动(1840—189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矛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然而这阶段,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还处于上升时期,所以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仍然是此时的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以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而导致的。

二、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1898—190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中最主要矛盾。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的口号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地尖锐。

三、《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辛亥革命(1901—1911)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这样,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汇合,反对清政府即反对帝国主义,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四、辛亥革命以后至国民革命爆发前(1912-1923)
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国民革命,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在护法运动中发表《讨逆宣言》。这些都体现了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的斗争。

五、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的历史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六、国民革命以后至1935年华北事变(1927—1935)
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内阶级矛盾发生变化,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与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国共进入十年对峙时期,而且国共进行了五次“围剿”与反“围剿”。

七、1935年华北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35—1945)
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逐步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华北,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后,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北平掀起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月12月的西安事变是此次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因此,1935年华北事变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内阶级矛盾已降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西安事变才得以和平解决,开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序幕。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以后,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八、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抗日战争战争胜利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九、建国以后至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即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社会主要矛盾总体上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十、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1956年底—)
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阶级矛盾已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正确经济建设方针。但是,自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来,“左”的错误接二连三的发生,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等,直至文化大革命。这些政治错误都是偏离了中共“八大”所指出的主要矛盾和做出正确路线,给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20
国家性质:战争之前中国实行闭关政策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战后随欧洲列强的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文化政策:战争之前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科举考试制度仍为官途的主要渠道;但大兴文字狱使得当时文化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战后受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戊戌变法的革新等西方的革命思想开始慢慢渗入中国.
宗教信仰:战争之前清代统治阶级把民间宗教视为“左道惑众”,称为“邪教”,三令五申,严加取缔. 战后西方教开始传入国内,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经济政策:战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经济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为支撑,自给自足;战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体企业开始发展从商救国,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这就是中国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那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民主,这两大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
第2个回答  2020-02-01
国家性质:战争之前中国实行闭关政策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战后随欧洲列强的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文化政策:战争之前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科举考试制度仍为官途的主要渠道;但大兴文字狱使得当时文化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战后受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戊戌变法的革新等西方的革命思想开始慢慢渗入中国.
宗教信仰:战争之前清代统治阶级把民间宗教视为“左道惑众”,称为“邪教”,三令五申,严加取缔.
战后西方教开始传入国内,新教派遣马礼逊来华传教,新教也开始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发展.1843年,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教义,自称是耶稣的弟弟,建立“拜上帝会”,后来建立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
经济政策:战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经济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为支撑,自给自足;战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体企业开始发展从商救国,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这就是中国革命的深刻的社会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不仅成为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和性质.那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民主,这两大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统一.
第3个回答  2019-05-05

八次大转变

1、鸦片战争以后至义和团运动(1840—189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地主阶级矛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然而这阶段,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还处于上升时期,所以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仍然是此时的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以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而导致的。

2、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1898—190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成为社会中最主要矛盾。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的口号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地尖锐。

3、《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辛亥革命(1901—1911)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这样,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汇合,反对清政府即反对帝国主义,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4、辛亥革命以后至国民革命爆发前(1912-1923)

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国民革命,孙中山在护国运动中两次发表讨袁宣言,在护法运动中发表《讨逆宣言》。这些都体现了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独裁专制的斗争。

5、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的历史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6、国民革命以后至1935年华北事变(1927—1935)

大革命失败以后,国内阶级矛盾发生变化,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与代表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国共进入十年对峙时期,而且国共进行了五次“围剿”与反“围剿”。

7、1935年华北事变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35—1945)

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逐步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控制了华北,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后,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北平掀起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月12月的西安事变是此次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

8、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抗日战争战争胜利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