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用"鲤鱼"指代书信

如题所述

语本乐府诗集卷三十八˙相和歌辞十三˙古辞˙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古人常将书信结
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
简称为双鲤。
鱼雁传书,其中的鱼是指信封袋,因为在古代装信的容器是用木头刻成,
而雁是指送信的动物邮差,因为每年冬天雁子会往南飞,所以古代人会利
用它来送信,只是後来因为准确度不好,所以後来改用飞鸽传书
在汉代昭明文选里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里面的鲤鱼就是指一个完整的
信件。
因此,後世就用[鱼雁往返]来代称书信往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25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鱼传尺素并不是说在活鱼的肚子里塞入书信,而是说将信放入鱼形的乘信匣中,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

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宋代秦观的《踏莎行》词也有对“鱼传尺素”的描述。
词的全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