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关于理想信念的手抄报资料

如题所述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以理想信念的手抄报资料作为主题,可以描写出自己对理想信念的定义,写出自己认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正文:

理想信念是什么?

理想信念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生活的动力。

在论及理想信念时,海伦凯勒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一个人有高飞的冲动时,他将再也不会满足于在陆地上跑。

理想是目标,信念则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人不能没有他们,没有理想信念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近代的科学家爱迪生,他就拥有这般顽强而坚定的力量。

在理想的大道上,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它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6
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或者说是一个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人的主观形象。
理想是一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如当你问一名中学生的理想时,他的回答可能是,将来要成为一各科学家、或工程师、或作家等。科学家、工程师、作家就是中学生们积极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和对象,这些目标和对象体现着中学生们的个人愿望,并且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和未来。在这里,理想是与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它住往和目前的行动不直接联系。但理想与现实生活又是相联系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对象和现象如果符合个人的需要,与个人的世界观相一致,这些现实的因素就会以个人的理想和形式表现出来,理想总是对现实生活的重新加工,舍弃其中某些成分,又对某些因素给予强调的过程,但它必须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符合客观规律。例如,电影编导在塑造一个理想人物时,这个人物既是编导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再加工、再取舍,使这个人物符合编导的愿望;但这个人物又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性,与现实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否则这个人物就会成为表面上的“高大全”,实质上的“假大空”,不可能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典型人物。
从一个人理想的内容来看,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是对个人未来的设想和希望,它包括职业理想、道理理想、生活和家庭的理想;社会理想是对美好的社会制度的追求和向往。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社会理想是处于最高层次的理想,它是理想的核心,并制约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又是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社会理想,而仅追求自己脱离社会实际的个人理想,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也是一种低层次的理想;反之,如果仅有社会理想而没有个人理想,也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
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一般来说,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阔、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依次减弱,社会的影响逐步增大,而且理想的形式也存在不同的水平。我国的一些心理工作者把中学生的理想形式从认识角度分为三种发展水平:一是初级水平,即具体形象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一种是中级水平,即综合形象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中学中年级学生;一种是较高级水平,即概括性理想,这主要表现在中学高年级学生身上。也就是说中学生的年龄越大,年级越高,他们的理想层次越高。
而对于中学生理想倾向性发展水平,我国的心理工作者通过问卷、直接对话、分析研究,把中学生的理想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理想肤浅、模糊,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例如,“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只想自由自在的过日子”,“我以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还不太清楚”等。这种心态的出现与这一阶段青少年年龄、知识与身心发展水平有关,由于思想还不成熟,再加上教育跟不上,使他们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二类:向往和憧憬未来,但自觉性不够,有时动摇不定。例如:“家庭、老师总是鼓励我奋发图强,看到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也受启发和鼓励,可是一遇到困难又退缩。”这一类同学思想主流是向上的,但还缺乏持久性和坚定性。
第三类:认为理想就是将来找个好职业。例如,“我将来就想上大学,找个理想的工作。”这一类同学把理想和职业联系起来,但往往又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相分离,这就需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人生观的教育。
第四类:具有远大的理想,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能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例如,在很多即将毕业的高中同学中,能树立接受祖国挑选,服从祖国安排的思想。这类同学认识水平比较高,理想比较符合时代精神。
事实表明,目前在中学生中具有远大理想的同学占绝大多数,这反映中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第2个回答  2010-12-26
立做人风范 树理想人生
——《理想的风筝》一文赏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他不因自己的残疾而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一、用拐杖撑起自己大写的“人”字

刘老师,一个年过半百而失去左腿的老人,他没倒下,没离开生活的校园,没离开讲台,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面对那么多的学生,自己岂能倒下,岂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无疑,老师为学生塑造了做人的榜样。

二、用工作充实内心闪烁人格魅力

他的历史课讲得很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作者后来考入历史学系,也是深受他的影响。他喜欢通过面试来考核学生,“倘若同学们回答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如果有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可见,刘老师对工作是多么投入,他是在用心、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三、用活动显现活力展示顽强生命

课堂上,刘老师是一个好老师,课余时间他更像一个“老顽童”,他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并拿到操场上玩耍。“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那浮在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工作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这不能不使他的学生深受鼓舞!更让我们每一个健健康康的人不断反省:我这个“人”活得怎么样?我应该怎样“做人”呢对我有帮助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8487760.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0-08
理想是目标,信念则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人不能没有他们,没有理想信念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近代的科学家爱迪生,他就拥有这般顽强而坚定的力量。
  在理想的大道上,信念是不可缺少的,它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4个回答  2020-11-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