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的定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1.历史散文是

产生文学时期: 先秦文学

简要介绍

简要介绍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于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 *** 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2.古代散文的含义

古代的散文

在中国古代,散文隶属于文章这一大概念之下,是文章的一个种类;散文是杂文学的概念,而非文学的概念。

1、散文与文章,散文与韵文——散文概念的本义

在我国古代,散文与文章并不是同一的概念,散文与韵文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古代散文概念的本义——散文不等于文章,散文与韵文相对立。

用图形表示如下:

翻开中华文化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文坛就形成了诗与文两大主潮。诗起源甚早,有人类就有劳动,有劳动就有诗歌。可以说,诗是先于文字而存在于人们的口耳之际。

文即文章,又称文笔。

先秦之文多用韵语,句式或散或韵,散韵相杂。

3.历史散文和文化散文有什么区别

一、名词解释:

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觉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 *** 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二、历史散文与文化散文的区别:

相同之处:

许多学者认为《历史散文与文化散文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有的历史散文也可以称为文化散文。其原因是:第一、文化大散文首先应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写作对象。其次,与传统散文相比,它更倾向于写大题材,抒大感情,篇幅一般都较长。第三,视野较开阔,较注重理性,结构上突破了杨朔“苏州园林”式的结构模式。

不同之处:

陈剑晖解释认为:文化散文虽与历史散文有相同相近之处,但也有区别。从题材与主题看,文化散文偏重于历史上的重大题材,专注于寻求历史的正解;历史散文更多的是记录历史事件。再从表达方式看,文化散文感 *** 彩更浓,较注重文采,理性思辨也较强;历史散文则自然平实,注重史实。

4.什么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名词解释

1、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2、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扩展资料: “历史散文”历史作用: 我国古代的叙事散文在历史著作占有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

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大量地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例如《赵世家》极似《左传》、平原君、魏公子等列传又极似《战国策》。 《春秋》的褒贬是非以及《左传》直书无隐的精神,一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成为过去史学家撰著的原则。

从司马迁起,史家之有论赞,也是受了《左传》的启示。 《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君子"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来史家所秉承。

《战国策》的纵横家雄辩余风,直接影响到汉初贾谊、晁错等政论作家。而唐宋以来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无不师承先秦历史散文。

他们的叙事文和传记文无论在语言上,表现方法上,很大程度上受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例如,韩愈虽说"左氏浮夸",而其《董公行状》的辞令却与《左传》风格极为近似。

柳宗元在所谓"圣人之道"上曾经非难过《国语》,但在文章上却承认其"深闳杰异",并主张"参之《国语》以博其趣"(《柳河东集·答书中立论师道书》),可用《左传》、《国语》之辞(《柳河东集·报袁君陈秀才书》)。 至于苏氏父子,受《战国策》影响尤为明显。

苏洵的《权书》、《衡论》以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等,都在学习《战国策》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 可以说,《晏子春秋》直接启发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天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