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温故知新》好开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6

温故知新(实用型、学科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前,我只把它作为一句名言,不曾放在心上,而近来,我却把温故知新时时放在心上。

初涉化学,觉得一切十分简单。

而渐渐地随着知识的繁杂,那一个个元素符号却变成了魔咒,让我陷入了无尽的漩涡:什么分子原子,我总混淆不清。

我陷入了郁闷之中。

一日午休,我无意间看到化学高手小卿正一本正经地翻看着上册化学课本。

好奇地凑上去打探:“喂,都初三下了,怎么还看上册的课本呢?”小卿笑笑,回头解释道:“知识是互通的,过去的知识可能会用到现在,而复习新的知识,也会得到新的感悟、新的知识。”见我不解,她又补充道:“瞧,近来咱们在学溶液,而溶液中的微粒却是以离子、而不是分子的形式存在。

这样,反应的本质自然不同……”小卿在书上指出过去的知识点,再与现在的相比较,令我豁然开朗,而温故知新也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

回到家,我从抽屉底下翻找出上册化学书,开始我的温故知新之旅,翻开绪言,蓝色絮状的沉淀跃入眼,我忽然想起课上老师反复强调的氢氧化铜沉淀,急忙标了上去;向后再翻几页,蓝紫色般梦幻的火焰在我眼前闪闪发亮,我再次回忆起近日总是想不明白的习题,竟是在这里寻得答案。

欣喜中,再次翻至第三章,水的讲解勾起了复习课上关于方程式的回忆,我抽出草稿纸,在上面默写出各种方程式……静静的月光下,几缕清风透出窗户俏皮地掀起书页,一个女孩端坐在书桌前,翻看着古老的课本,用五颜六色的笔做满批注,时不时还抽到笔记本,将自己的思考积累在本子上。

复习着以往的知识,我的脑中渐渐起了变化,过去的一个个知识点汇聚到一起,连成了个长串,一条条长串又编织到一起,构成了一面知识网。

这样,所有知识有机的连接,碰撞出无数思维的火花——近来一些难点迎刃而解,反应导致的压强差改变,二氧化碳的性质……感受着茅塞顿开的快乐,我暗暗赞叹着温故知新的强大力量。

终于,所有知识融汇贯通,而我也迎来了又一次考试,考场上,我的思维不再片面,变得发散而更加敏捷。

终于,在温习的帮助下,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复习学过的知识,会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新的认识。

温故知新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升华。

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欣赏型、品读历史人物)

辛弃疾的词伴随着我的成长,串起了许多时光。

幼小的我只懂了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安然惬意,把他想象成一个笔风平淡自然而不失轻快的田园诗人,于是便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点滴的农村生活,也充满了情趣与诗意的韵味。

然而随着我逐渐长大,再重读那些耳熟能详的辛词时,又对辛弃疾产生了新的认识,对他词中所含之情有了新的理解,正是温故而知新。

再次捧起《稼轩集》时,我突然发现便是乡村生活,辛弃疾过得也并不悠然。

“凡我鸥鸟同盟,往来莫相猜”后,我体味到了一种未曾有过却真切的忧伤无奈,于我,这是一个全新却真实的辛弃疾,淡然了无,却是那“欲说还休”的无可奈何,“江晚正愁余”的孤凄惆怅,“无人会,登临意”的抑郁落寞充满了他的胸膛,滴作两颗清冷的泪,凝成一声愁苦的叹息,化为幽幽的绝美的一曲,暗暗倾诉给千百年来的世人。

当辛词随年岁增长渐渐烂熟于胸,我再次重读那已泛黄的词集,对辛弃疾又有了一个更加深刻而全面的认识。

温故而知新,原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论是他“壮岁旌旗拥万夫”生擒叛将,在湖南扯起一支铁甲烈马的飞虎军,还是他孤郁台下泪眼望长安,赏心亭上献愁供恨、可惜流年,无不浸染着他那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

这拳拳之忱浸染了他笔下的每一个字,无需斟酌便已成词,未待吟唱便已成歌。

其词,以刀剑为笔,蘸之以泪,涂之以血,笔走龙蛇,如炸响惊雷,沉郁顿宕,气度恢弘,慷慨纵横,成不可一世之慨,便是悲,也悲得壮,愁,也愁得怆!言为心声,其人,本秦人真将种,上马击贼,下马草檄,眼光有棱,足以照应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

重温辛词,我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他词中之情有了新的理解:他是一位踌躇满志的志士,忠肝义胆的江南游子,艰辛做就、闲愁最苦的铁血男儿,欲沙场点兵、马革裹尸的爱国将军,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的政治家,以“胡尘飞、金戈鸣壮其词威,民族仇、复国志炼其词魂”,使其未待细读便已气血上涌、慷慨落泪,不需细品便已觉虎啸风生,横绝六合!

温故而知新,当我一次次重读辛词时,我一次次体味,不论是辛弃疾的词魂,还是他那峥嵘岁月所炼就的将军魂,我都会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