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提倡普通话,那么皇帝上朝该怎么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怎么和群臣商量国家大事呢?

在古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皇帝是上早朝的,底下的官员们也都是非常恭敬的站在那里。如果是和平时期还行,但是一旦有什么矛盾,朝堂上的气氛就会非常的紧张,大臣们都会针锋相对,但是大家应该有一个疑问吧,就是普通话是近代才产生的,那古代没有提倡普通话,那么皇帝上朝该怎么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接下来就看一下吧。

因为大家都知道,大臣们都是由全国各地选拔而来的,所以说肯定会有地方的口音。就比如说南宋时期的杨万里,大家应该记得,他是一个大诗人,而他是江西人,当时宋孝帝要为宋高宗奉上一个尊号,所以要为他办一个仪式,于是宰相就把杨万里推荐为读册官,但是宋孝帝拒绝了,因为他觉得杨万里的地方话太重,所以说别人根本听不懂。

但大家都知道,能够在朝廷上发言的都是一些事先安排好的大臣,再加上他们的口音都会比一般人轻,那些口音非常重的人一般都用书面语来表达,所以交流并不是那么一件困难的事。一般在朝堂上议论事情的时候,氛围都比较严肃,而且皇帝一般说的都是官话儿,底下大臣自然要效仿皇帝,所以他们都是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把写好的折子提前送给皇上。

毕竟中国的人员是非常多的,并且分布范围比较广,普通话的推行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相信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都会说普通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其实客观来说,古代的中国一直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古代的教育都是私塾小班,没有像现在那样,全国范围之内推广普通话和通用教材。古代的朝廷官员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从小学习到的语言肯定是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规定的书同文,主要是将在文字表达方式方便做到统一。至于在朝堂之上跟皇帝的交流,则在官员中间推行官方语言,以咸阳当地方言为官方语言。

凡是大秦的官员必须学习。那些京官长期生活在京城,在跟当地人民的交往之中,逐渐掌握了当地方言。所以后来的朝代,一般都是以京城当地方言为标准官方语言的。还有的是以皇帝所会的方言为官方语言。

在秦之后的朝代,朝廷为了君臣之间交流方便,还专门在朝堂之间推广学习官方语言。为此还专门印制了,官方语言教材。清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针对那些朝廷官员建立了正音书馆。另外在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之中,官方语言也视为一个考核标准。地方的官员进京面圣,一般都会事先安排精通当地方言的人做翻译。但是皇帝也担心,这个做翻译的人原话的基础上添盐加醋,造成误会。

而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方言高达,几百种,所以在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到满清末期,光绪皇帝曾为这个事儿烦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1
如果皇帝觉得那个人的方言听不懂直接就叫他不要说而是用书面语言,毕竟皇帝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且古代也有自己的官话,一般来说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第3个回答  2019-07-20
这个肯定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个传话的人精通各地的方言,然后向皇帝表达吧。
第4个回答  2019-07-21
每个国家应该都有共同听得懂的语言,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国家是怎么生存的呢?所以我认为。他们那个时候也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普通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