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界缘起?

如题所述

佛学在世俗与天国的关系和人能否成佛,如何成佛这两个关键问题上展开自己的思辨哲学体系。佛学确认静虚的精神本体“空”为世界第一原理的宇宙观,继而深入考察人的精神现象,从而给世人指示成佛途径。佛学的“心物(性相)”范畴与魏晋玄学的“有无(动静)”范畴始终交缠展开,世俗、天国之争实际上也是名教与自然之辩的继续,由此可见儒、道、佛的合流。

“法界缘起”是华严宗的中心教义,集中反映了佛教哲学的宇宙观。“法界”是关于宇宙万有的总相,泛指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本体。法界可分为四类:(1)事法界,指有差别的万事万物;(二)理法界,指。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即抽象的本性、本体;(3)理事无碍法界,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问圆融无碍;(4)事事无碍法界,指事物与事物间“重重无尽”的联系。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均由“清静心’随缘生起,理(本体)与事(现象),事(现象)与事(现象)间没有任何独立实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宇宙结构只是一个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互为因果、相即相人、圆融无碍的关系网络。如果从现象(事)看,事物千差万别,各具个性(相)。从本体(理)看,则万物都是同一本体的显现,具有共性(性)。“真如(佛理)即万法(物),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物,无碍融通。”

必须区别的是,佛学中的“事”并非指客观事物,而是“心”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又称为“有”,因为宇宙万有是互为缘起的一片“幻相”,所以“有”是“假有”;“理”并非指客观真理,而是静虚的精神本体,又称“无”;“心”也不是孟子“尽心知性”命题中具有心理含义的概念,而是指宇宙的精神本体。

佛教各宗派共同把“心”作为宇宙的终极本原,颠倒“心物(性相)”关系。天台宗对“心”的内在作用无限夸大,法相宗强调感觉经验:“心外无物、万法唯识”,华严宗靠理性思维来阐叙这一唯心宇宙观。相比之下,理性思维最具哲学意蕴。理性思维的拓展是佛学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贡献。华严宗在“事事无碍法界”命题的论证时所表达的事物既矛盾又统一的思想,使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处在较高发展阶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