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2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作品出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是《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诗。这首诗并未直接写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间至美的形象 "水"、"云"、"花"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诗人用一往情深的笔触,真挚热烈的情怀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与怀念之情。全诗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品原文】

离思五首·其四

[ 唐 ]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词句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也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处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此处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作品翻译】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我"在美女如云的花丛中信步穿行,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修身养德,遵循自己处世的原则,一半则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

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

所谓崔莺莺者,即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实为寒族女子崔双文。元稹与崔莺莺恋爱始于贞元十六年(800), 止于贞元十九年(803),而为莺莺所写艳情诗也多作于此其间。最后元稹为了飞黄腾达、攀权附贵,娶了豪门望族的韦丛,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何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

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显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下嫁给24岁仅为秘书省校书郎的诗人元稹。婚后他们如胶似漆,过着温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年仅27岁温柔贤惠的妻子韦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爱妻的去世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悲痛万分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爱妻病逝一年之后。


【作品赏析】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缅怀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首二句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咏叹爱情的千古名句。表面意思为:"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别处的水就再难以吸引他。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此诗前二句皆化用典故,隐喻他们爱情之深广笃厚。

首句巧借《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句。(朱熹《孟子集注》解释说:"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但是原句以"观于海"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是明喻;而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暗喻的手法,用沧海的深阔无边隐喻他们情深似海。

次句化用"巫山云雨"之典,以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美若娇姬"、"瑰姿玮态"、"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的"巫山神女隐喻爱妻花容月貌、温柔娴雅无与伦比,以此表现爱人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无法取代的地位。据宋玉《高唐赋》说,其云为神女所化,"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首二句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 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第三句中,诗人以花喻人,表明自己纵然行走于五彩斑斓的"花丛"间,也懒得回望一眼美丽的"花朵"。进一步申足前意,表明诗人爱情的专一。"懒回顾"进一步表明诗人对爱妻的痴情以及对其他女子毫无半点眷恋之思的情绪。元稹的《梦游春七十韵》云:"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说明诗人确曾信守过前约。他的好友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称赞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里宿",亦可与此参证。

末句承上,道出诗人"懒回顾"的原因:一半是因为诗人已看破红尘,有修道之意;另一半是因为诗人心里只有爱妻一人。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不论尊佛奉道或是修身治学,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近乎遁辞。"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谈到这首诗云:"或以为风情诗,或以为悼亡也。夫风情固伤雅道,悼亡而曰'半缘君',亦可见其性情之薄矣。"秦氏忽视了道教对诗人的影响,只看到了"半缘君",得出"性情之薄"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作者简介】

元稹(yuán zhěn)(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比部郎中元宽之子,母为荥阳郑氏。

聪明过人,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一度拜相,在李逢吉的策划下,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太和五年(831年),去世,时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7-2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两层意思,一则是元稹纪念自己的糟糠之妻韦丛,另一层意思就是用了一个“巫山云雨”的典故,象征男女洞房之事。总体的意思是形容纯粹的爱情。

才子配佳人,向来是古代美好姻缘的注脚,但是很多时候,才子穷困潦倒,佳人未必能看得上才子。元稹就是这样的大才子,潦倒穷困,家里有未出阁黄花闺女的大户人家,都躲避瘟神似地躲着元稹。元稹以为自己这辈子没有爱情了,没人会看上他。

就在大才子自暴自弃的时候,韦丛出现了,韦丛的家庭十分显赫,是当地有名的名门望族,按照现在的说法,妥妥地白富美。韦丛是女中豪杰,她十分欣赏元稹的诗词,认定了元稹的才华,在她看来,一个男人有才就是财富,就这样,韦丛不顾及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嫁给了贫困的元稹。

两人婚后十分恩爱,韦丛丝毫不在乎元稹的贫困,两人一起生活了七年。不幸的是,韦丛染了顽疾,在他们婚后的第七个年头去世。元稹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另一层意思则是借用了一个典故。传说神女仰慕楚王,两人相约黄昏后行洞房事,并写出了这个歌典故的由来:“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从此巫山云雨这个词便流传下来了,代指男女之间行洞房之事。

所有,这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大题意思是,见惯了茫茫大海的气势,其他的水再也没有办法入我的眼;见惯了巫山上的云朵,其他地方的云朵总是不及巫山的美。爱过了一个最好的你,其他人再也没有办法进入我的眼睛。主要还是指代爱情。

第3个回答  2023-06-20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原句的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