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迁编《国榷》有什么启发?

如题所述

谈迁编成这bai部历史巨作经历了许多坎坷。本来谈迁编写《国榷》可以在五十岁那年终结的,可是小偷盗走了他二十多年的心血,这让谈迁深受打击。但谈迁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重新站了起来,在五十九岁时重新编写了一部新的《国榷》。谈迁正视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是非常可贵
《国榷》为记载明朝bai历史的私家编修编年体史书,1958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作者谈迁(1594年-1658年)。该书鉴于经史官员垄断了明历代实录,很多地方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肤浅伪陋。谈迁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引,力求征信。天启元年(1621年)始编著,初稿六年后完成,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顺治四年(1647年)全稿被窃,他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1653年),谈迁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扩展资料: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书稿即将付印前(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每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是,他却没有放弃,并决定重新撰(zhuàn)写。当时谈迁已经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了。经4年不懈努力,日夜奔波,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谈迁重编《国榷》的事迹也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列入课文,作者蒋光宇,题目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