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双子星的,作曲家是哪两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世纪之交,俄罗斯音乐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是斯克里亚宾和 拉赫玛尼诺夫。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 1872_1915)生于莫斯科。父亲是外交官,母亲是一位在他出生不久即去世的钢琴家。

他从小在祖母和婶母抚养下成长,在溺爱和与外界隔绝的环境

中,他养成了多情善感的性格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习惯。 1888 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萨福诺夫学习钢琴,向塔浬耶夫和阿 连斯基学习作曲。

毕业后很快就以青年优秀钢琴家的身份在国内

外旅行演出。

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在学生时代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开始 有作品出版。他早期创作的主要是钢琴作品,代表作有《练习 曲》、《前奏曲》、《夜曲》、《玛祖卡》、《奏鸣曲》和《f小调钢琴协

奏曲》等。

这些作品从短小的篇幅、体裁的特征和富于诗意的抒 情气质等方面都显示出肖邦及李斯特钢琴音乐的影响,当然音乐 中也不时流露出俄罗斯特有的舒展而宽阔的气息。

从90年代末起,斯克里亚宾开始热衷于哲学研究,他阅读 了大量哲学著作。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尼采“超人”说的唯意志主 义哲学和神智学的影响,并带有极端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特

征。 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存在终将会毁灭,人类的精神才是永生 的。艺术是一种宗教,它能把人引向更高的境界,达到精神的 解放。

为了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哲学观念,他的创作转向了交响乐的 领域。1900年写成的《第一交响曲》终曲合唱自写歌词,把艺术 当作改变世界的力量来讴歌。 1904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神 圣之诗》)标志着他个人风格的成熟。

三个乐章的小标题是“斗

争”、“感官的享受”和“神明的游戏”,表达了通过与敌对势力 斗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萌生崇高情感后,获得解放的“我” 的狂喜,并沉溺于“创造的游戏”之中。

1907年完成的交响诗《狂喜之诗》是他后期的第一部代表 作。

他更深地陷入了神秘的主观意志的哲学冥想之中,它是前面几部交响曲中连续展示的矛盾过程的“最终解决”——即远离尘

俗的自由创造而进入“狂喜”的“最高”精神境界。音乐由众多 的主导动机、主题编织而成,织体复杂。

随着音乐风格的成熟,斯克里亚宾的和声运用越来越大胆, 其和弦往往建立在四度叠置之上。 后期在神智学信仰影响下,他 在作品中设计采用了“神秘和弦”(由一系列四度C、汴、咍、E、

A、D叠置而成)。

在交响诗《普罗米修斯》(又名《火之诗》) 中,他不仅在庞大的乐队编制中加入了钢琴和无词合唱,还使用 了“色彩键盘”将不同色彩投射于置于舞台的幕布上,将光色、

首乐、戏剧和宗教融为一'体。

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chmaninov, 1873—1943)是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

曾就学于彼得堡音乐学 院,与斯克里亚宾同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以优异成绩修毕钢琴

和作曲两个专业。毕业作品独幕歌剧《阿列科》在莫斯科大剧院 上演获好评,并受到柴科夫斯基的赞扬。

90年代后期,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在国内外频繁地进行演奏和 指挥活动。

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演出失败,曾一度使他对 作曲丧失信心。1900年以后,他恢复了创作活力,相继完成了

《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和交响诗 《死岛》等。1917年永远地离开了祖国,在以演奏活动为主的流 亡生活中,他又完成了《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

曲》和《交响舞曲》等作品。

与热衷于用音乐表现抽象哲学观念的斯克里亚宾不同,拉赫 玛尼诺夫更多沿着俄罗斯前辈作曲家,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道路 向前发展。他的题材有俄罗斯文学、历史和自然,他更注重在音

乐中表现一个诚挚的普通人的思想情感。

他以人们易于理解的方 式把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体裁、风格和技巧与俄罗斯的音 乐语言结合起来。 他的音乐既有刚毅气质又有悲剧性格;既有幻想又有哀伤。然而最富有魅力的是其气息宽广的抒情性和俄罗斯

风格的悠长旋律,并每每获得淋漓尽致的抒发。

亚纳切克(LeosJan6§k,1854—1928)是继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之后的一位捷克作曲家。生于摩拉维亚,曾在布尔诺、莱 比锡和维也纳学习音乐。 1881年在布尔诺创办管风琴学校自任校

长。

亚纳切克的第一部重要歌剧《耶奴发》完成13年后,1916 年在布拉格上演时才受到捷克及欧洲音乐界的关注。

亚纳切克很早就对民间音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收集研究 民歌,出版了《摩拉维亚民歌集》。

在创作方面,他表现出比前 辈捷克作曲家更彻底的民族主义倾向。 他抛弃了西方歌剧中的主

导动机和音乐发展的手法,而着重对语气音调的旋律性进行发 掘,以此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细致的情感变化。

亚纳切克的重要作品还有歌剧《卡佳•卡巴诺娃》、《狡猾的 小狐狸》、《死屋》,交响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和《小交响 曲》等。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 1865—1957)是芬兰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就学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和维也纳学 习,归国后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

西贝柳斯的主要创作活动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在芬兰民 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下,他的创作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

他在民 族史诗、民间传说和祖国的大自然景色中追寻民族之魂,他从芬

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选取题材,创作了交响诗《库勒沃》、 《传奇曲4首》(其中第3首是《图内拉的天鹅》)、幻想交响曲 《波希奥拉的女儿》和交响诗《塔皮奥拉》。

他1899年创作的交

响诗《芬兰颂》,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为一个交响曲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了7部交响曲。他的 前两部交响曲保持了一定的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后的几部则显现 出结构紧凑、乐思简洁质朴的独特风格。

他认为交响曲之所以具有魅力正在于风格的简练。他的音乐往往避免表面感觉上的美

丽,而常常出现阴沉、苍凉和突兀的音响,这与他对北欧大自然 的深刻感受不无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