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够帮我介绍一下有着日本武士的有着信息,武士分为几等,各个等级的俸禄、装备以及数量。

如题所述

1.一般来说最高等级的武士头头就是所谓的当主,也就是一个家族的领导我们说的大名。
2.大名下就设有宿老,中老,家老等重臣。但就一般而言中老更多的是处理上下级的协调工作,并无太多实权,丰臣政权的三中老就是为协调五大老与五奉行间的分歧而设置的协调机构。并且位兼家中家老以上者则是家庭会议的参加者,参与重大方针的策划与作战决策担任一方主将。
3.与家中家老(含宿老中老)一下也就是将校级下设为部将和侍大将,大名家中的家老者都有一定的家臣或是重臣者这些人一般就充当这些职位。负责实际的战场作战指挥各种兵科进行合战。
4.再往下分就是低级武士了是为足轻,依次为足轻番头,足轻组头。在应仁之乱之前所谓的足轻根本不属于武士阶层,但随着战国的来临战事的频繁对于足轻这一单位的数量要求也随之升高,但这些足轻其实都是大名领地的农民因为战事就无法耕种自己的田地,所以大名主家为了让农民专心备战因此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嘉奖,随着集团化作战的发展足轻已经逐渐脱离农民阶层形成了各大名手里的常备军!因此演化为了武士阶层。足轻作为最为地下的武士阶层,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主力,而组头则是通常领导一只十到十五人左右的小队进行作战。而番头则通常领导四到五个组头统摄差不多六十人左右的单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低级武士甚至中级武士都是自己准备作战装备的。大名身为一家之主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家臣提供一定数量的军备支持但不是全部,因为家臣自己也拥有一定的封地(石高),家中的权臣也养着一部分家臣也会为其属下提供物资。但随着战争的频繁,兵农分离已经成为时代大潮率先实行的诸如武田(赤备),织田(兵农分离制)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强者。其次大名与其家臣的带兵数都是受其领地的石高限制的,所以具体数字无法提供准数。比如就尾张一国而言差不多有25万石的产量,大名至少可组织起一只5000—6000人左右的部队。但进入战国后期的德川家而言坐拥关东八州上百万石组织一支两万人左右的队伍也是可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10
在日本战国时代所有拿武器抢地盘的号称自己是武士。
德川家康统一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后,幕府将军(德川家族)成了日本最大的武士。
幕府将军把他直辖的部属分成了2个大类:
“旗本” 经济待遇:家禄200石以上,政治待遇:可以直接给幕府写折子,可以当任高级职务。
“御家人” 经济待遇:家禄一般在200石以下,政治待遇可以当任中低层职务。
旗本和御家人都是可以“世袭罔替”的(这个是狭义区分这个人是不是武士的重要标准)

武士的收入由3个部分构成:
家禄,祖宗自己或者跟随主子打下来的“封地”在战国时代这样的封地指向是非常具体的,例如某某受封X国X城X乡X村的土地X町预计产量XX石(一般情况下粮食由农民和武士各拿一半,封地产量越大那么受封的武士出兵(出兵多少人,什么兵种和封地产量直接挂钩,装备由你自己筹备。具体多少?要看地区和领主的意愿并没有定数)的责任就越大)后来进入幕府时代为了政治的需要收回了所有人的封地(大名除外)将部属手中的封地转换成为了“米筹”以前受封的人凭借“米筹”直接去仓库领粮食。
职禄,当任某项职务发给的薪水。职禄必须是你在任职期间才能获取,而家禄只要你家人没有死绝就可以世袭罔替一直领下去。在幕府时代职禄很好的调节了武士各阶层的内部矛盾。
扶持米,这个可以理解为武士的收入菲薄,主子体贴下属给予的补贴。一份扶持米名义上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实际上幕府以及各番在数量上不同。小武士一般可以领到3-7人的扶持米,大武士拿到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扶持米也不稀奇。
PS:在封建社会粮食比金属货币更加保值。实际上粮食本身就拥有货币一切功能。
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实际上只做到了名义上的统一,实际上当时日本与幕府并存的还有300多个番国。番国的领主就是大家熟知的“大名”而这300多个大名相互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地盘大小,和德川家族的关系远近)因此这个300多个番的武士职位的设置以及个人待遇可谓天差地别。
大名辖属的武士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层:
马回,战国时代的骑马武士,大名的嫡系部队和主要作战力量。这些人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普遍很好。
徒士,徒步作战的武士。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些人并不认为是“武士”但是这些人的出身大多是“马回家的次子”到了幕府的中期他们终于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资格。但是他们得政治和经济待遇就很一般了,很难担任高级职位,收入普遍在百石以下。代表人物《黄昏清兵卫》
足轻、同心,作战时的普通士兵,平常时的差役。这些人号称自己是武士,但是在狭义的理解上他们不被认同。绝大多数的足轻、同心都是“一次代”可以世袭罔替的“谱代”足轻、同心极少。社会对他们的“道德标准”要求也不像武士那么高。例如忠臣蔵事件中唯一事后没有参与集体切腹的就是个谱代足轻。这些人的收入菲薄,仅够自己糊口,老婆都娶不起。谱代足轻待遇好点也仅能生活而已。
乡士,一个封建社会奇葩的存在。乡士多由成功的商人、地主或者地头蛇构成。这些人经济上不依赖“工资收入”他们追求的是政治地位。典型人物坂本龙马,他们家是酿酒商发了财后买了一个乡士的名分(看守大名家的墓地)5石米的薪水是不够生活的,经济来源是本家的股份分红。但是这个乡士的身份让坂本龙马有机会接触到武士阶级,能够投身到幕末的政治大潮中去。
第2个回答  2010-12-22
介绍一下日本武士的俸禄,最好详细点,老师布置的武士的等级很严,最低级高的有80石头,100石、200、甚至有几千石的。你这样问很难回答的。
第3个回答  2010-12-31
不就是拿着刀逛街看人不顺眼就抗人的一帮暴徒么?????和中国春秋战国时的食客(门客、舍人)差不多,吃着别人的帮人卖命,不过很暴力。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22
  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然而这一准则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日本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日本武士的由来
  日文中武士一词其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武士要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然而这一准则代表的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有关史学家认为
  中国的朝代衰落原因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文臣和武将之间的长期冲突,双方互相排斥贬低,造成了严重的内耗。而日本则似乎不存在这种情况,作为职业军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 武士剖腹
  要求学习文化,懂得欣赏艺术,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风雅。 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上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当时据统计(18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属合计1941286人,他们每年领取的俸禄消耗了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一部分高级武士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 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记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并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在笔者住所附近,一户住宅的门口立着“幕末剑士某某习武之地”的石碑,那只是一个历史的遗迹。然而,武士的思想遗产,比如武士道,仍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
  武士制度的完备象征是德川幕藩制,整个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由以将军、大名为代表的高级武士到最低级的足轻(步卒)低级武士组成,而从丰臣秀吉的时代起,就实行了兵农分离制度。武士完全脱离了生产。不过,武士之间的生活水准是相差极大的,即便同为藩主大名,在长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 占武士大多数的是中下级小人物,他们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钱有势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穷困中勉强维持。在江户时代的一个笑话说:“小武士的家里除了被子和锅,还有一块大石头,因为当他感到冷的时候,可以举石头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开革,或是主公的财政困难必须削减人手,低级武士们就只能成为浪人,有的便去为黑社会之类的势力作打手,成为“用心棒”。虽然现代日语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适高校的学生,但在那个时代,浪人是日本社会重要的不安定因素。为了避免国内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认或怂恿浪人的对外武装侵略。浪人对于对外战争则充满野心,郑成功为反清复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虽然拒绝,但下面浪人纷纷请战。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视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国各地流窜,正是明治维新改革等级制度的结果。
  日本武士之死--剖腹
  起源说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
  —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 剖腹的开始盛行,是在镰仓幕府以后,因丢失阵地而引咎剖腹,或耻于被擒而阵前剖腹,占了绝大多数,一直持续到战国时代。江户开幕以后,社会统治相对平稳,因殉死而剖腹,和作为刑罚的“诘腹”,逐渐占了主流。虽然幕府严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无法阻止这一历史性的趋势。 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剖腹的种类
  类型 动机 自裁 战争失败(如浅井久政) 引责 对过失承担责任 牺牲 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 为了劝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誉 为保住自己的脸面 先腹 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义腹 为了尽士道义理 论腹 为了树立名声 商腹 为了给家族和子孙带来恩惠 无念腹 痛饮悔恨之泪的剖腹 愤腹 愤慨于无实之罪的剖腹 刑死 武士专用的刑罚(如泷善三郎)
  《黄昏的清兵卫》相关内容
  下级武士清兵卫在吃饭时还要用饭团把汤碗擦一遍,显示出了生活的贫困。《最后的武士》导演爱德华·兹维克称他最爱读“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的传记,西乡出身倒数第二级的下层武士,年轻时为了贴补家用就要去做抄写的零工。
  他的故乡萨摩是日本著名强藩,70万人口中武士家族占了20多万,财政一直紧张。这些底层武士的生活在日本国门被打开之后,穷困潦倒的情况加剧,终于成为维新的主力军。在维新之后,一部分上层武士转化为资产阶级或政府官僚,而下层武士日趋没落,还制造了一系列暴乱,连西乡也卷入其中。因此,日本在近代化进程初见成效后,立即展开了对外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的下级武士很多人没钱讨老婆,而他们的军事体制和男权传统文化又使得解决众多武士的性问题成为社会性症结。于是,宣扬儒学的幕府却绕开了一些儒家提倡的家庭伦理,特别是女性的贞操观念。直到山本五十六那一代乃至今天,武士(男人)在色情场所和艺妓(妓女)的鬼混也受到了默认,甚至是妻子的容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