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是通过什么和什么手法来塑造形象的

童话是通过什么和什么手法来塑造形象的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翻开儿童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处没有动物活跃的身影。
一从古希腊寓言、古印度寓言,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童话),再到文人创作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其中都有大量的动物形象。纵观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其类型上的演变线索:最早出现的是将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到近现代,又出现了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这两类动物形象的出现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它们产生后又共同存在和发展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在儿童的阅读审美活动中各有优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拟人化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就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使动物具有人性。所谓“人性”,即善良、忠诚、纯洁、胆小、贪婪、凶猛、狡猾、阴险等人类所具有的品性,所谓“物性”,即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人类根据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利害关系,根据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和“性情”,十分自然地把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就创造出了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可以分为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和人性与物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是人类根据动物和人的利害关系,按照自己对动物的观察和喜好,把动物分为好的和坏的,凶残的和善良的,狡诈的和老实的,美丽的和丑陋的,等等,然后赋予动物与其物性相一致的性格,如把好的人性拟附于“好”的动物,把坏的人性拟附于“坏”的动物。虎、狼在过去都是猛兽,并且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常常被拟人化为凶狠、霸道的“坏”形象,而鹿、羊等被捕食的动物则被塑造为善良、被欺压的“好”形象
三、例如: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中的蛇,克雷洛夫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狼,《孩子和鳄鱼》中的鳄鱼([塞内加尔]戴奥普),等。经过长期的拟人化后,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动物形象类型,如蛇是阴险可怕的,狼是凶残贪婪的,狐狸是狡诈谄媚的,等等。
四、虽然这种拟人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但是“坏”动物形象在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的心目中会形成对某些动物的偏见。物性与人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是指违反人们对动物的一般看法,赋予动物与其物性不一致的性格,如赋予坏动物以“好”品性,或赋予好动物以“坏”品性,塑造出机智大胆的母羊和愚蠢胆小的狮子([印度] 安纳德 《狮子和山羊》),充满爱心、真心待人的小狼(黄一辉《小儿郎,小儿狼》),帮鸟妈妈照顾鸟宝宝的大灰狼([美]戴维斯《大灰狼阿洛伊修斯与丢失的肉冻》)等形象。这些动物形象一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对强者的反抗,讽刺和揭露统治者和现实中的丑恶现象,二是打破了长期以来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好恶来看待动物的做法,把人和动物都仅仅看作是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生命,宣扬人和动物是应该并且可以和谐相处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6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的。
一、简介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二、童话的艺术特征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安徒生曾把自己的童话作品解释为“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 ”童话就是将现实生活逻辑中绝对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逻辑”写成的故事。从古至今,童话都是借助幻想,把许许多多平凡的事物编织成一幅幅异乎寻常的图景,在读者面前展开一个奇妙的超乎现实之上的世界。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存在想象、甚至幻想的成分,然而,在童话之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一)童话的幻想植根于现实
任何艺术形象都产生于现实的基础上,幻想形象亦然。幻想,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反映罢了。童话中无论何等怪异离奇的形象与情节,也都可以在物质世界找到它的依循。
(二)幻想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童话作家用幻想去反映生活,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作家总是自觉地凭借艺术幻想去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审美判断。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幻想这一艺术手段去塑造并非实有却具现实意义的形象,对生活作折射式的反映,这正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式样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三)童话幻想与现实结合的方式。幻想的水平决定了童话的水平,而幻想的水平又主要为幻想与现实结合的巧妙程度所决定。幻想与现实的结合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 :
一是幻想与现实的寻常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幻想有机地融合于现实之中,幻想故事如同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
二是幻想与现实的异常结合,其主要待点是幻想以离奇夸张的形式使现实生活变形,其结合效果是幻想十分大胆、新颖,总是出人意料。
三是幻想与现实的反常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幻想超乎自然,从而在一种看似荒诞不羁的境界中表现人们的追求与意愿。
(四)童话的幻想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在童话中,只要作者创造了一定的假定条件之后,幻想的展开要多自由有多自由;只要反映本质的真实,允许忽略、变更事物的表面形态和某些属性。
三、童话的表现手法
童话的幻想情境常常通过某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些艺术手法主要是夸张、象征、拟人、神化、变形、怪诞等。
1、夸张
指借助丰富的想象,扩大和强调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从而突出其本质特征以增强艺术效果。任何艺术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童话的夸张有其独具的特点。童话的夸张是强烈的、极度的、全面的夸张。
极度无限的夸张,适应了儿童带有夸张特点的思维方式,折射式地反映生活本质的意义。
造就了浓烈的童话氛围, 也能使幻化的意境和形象的某些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从而造成韵味深长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
2、象征
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段。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联系。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集中而又含蓄、形象的表现。象征是童话创作把幻想和现实融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造典型的常用手法。童话的人物与情节常常带有象征性。
童话的象征意义建立在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某一特征的相似之上,并不要求与被象征的对象丝丝入扣,完全吻合一致,应着眼于童话作品内容的整体去审视其象征意义。
3、拟人
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无形的客观存在以人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亦称“人格化”。拟人是表现童话幻想的主要手段。拟人之所以广泛运用于童话创作之中,是因为这种手法十分适应儿童的心理和气质,在儿童心目中,一切鸟兽虫鱼、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无一不是有生命的。富于想象和幻想的孩子喜欢拟人,也善于拟人。
拟人的童话形象既具备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某些物的属性。人性的塑造总是第一位的,否则拟人化形象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完全忽视物性,把拟人形象与真实人的描写等同,会破坏童话的情调,失却拟人形象的艺术魅力。 作者总是根据自己塑造形象和开展情节的需要去取舍物性。案例8
4、神化
童话由神话演变而来,运用神话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谓之神化,亦即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有时,则使童话人物形象成为超人形象。运用神化手法时,常常借助于魔法和宝物,如苏联卡达耶夫的《七色花》中,小姑娘珍妮获得了那朵有七片不同颜色透明花瓣的花朵,就能随心所欲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5、变形
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变形指有意识地变更 (夸大、缩小或其他方式的改变)所描写的现实中对象和现象的性质、形式、色彩,以达到使它们具有最大的表现力,对人产生审美感染力的目的。在童话创作中,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段把人形变成其他各种事物。或者使人体的某一部份变形。前者称为全部变形,后者称为部份变形。如 《格林童话》 中的“青蛙王子”是因为中了魔法而由王予变成青蛙,“六只天鹅”是六个中了魔法的王子的变形,这二者都属于全部变形;在科洛迪的 《木偶奇遇记》 中,皮诺乔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用的是部份变形法。运用变形手法,可以形成浓郁的幻想气氛,更好地寄托寓意。
6、怪诞
这种艺术手法的特色是运用尖锐的形象夸张,使现实中的实际现象具有离奇古怪的、玄妙幻想的形式。童话创作中有人物形象的怪诞、环境的怪诞和情节的怪诞之分。
除此以外,还有对比、 误会与巧合、反复等表现手法。
第2个回答  2019-01-29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翻开儿童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处没有动物活跃的身影。
一从古希腊寓言、古印度寓言,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童话),再到文人创作的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其中都有大量的动物形象。纵观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其类型上的演变线索:最早出现的是将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到近现代,又出现了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这两类动物形象的出现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它们产生后又共同存在和发展于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在儿童的阅读审美活动中各有优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拟人化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就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使动物具有人性。所谓“人性”,即善良、忠诚、纯洁、胆小、贪婪、凶猛、狡猾、阴险等人类所具有的品性,所谓“物性”,即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人类根据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利害关系,根据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和“性情”,十分自然地把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就创造出了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可以分为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和人性与物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人性与物性一致的动物形象,是人类根据动物和人的利害关系,按照自己对动物的观察和喜好,把动物分为好的和坏的,凶残的和善良的,狡诈的和老实的,美丽的和丑陋的,等等,然后赋予动物与其物性相一致的性格,如把好的人性拟附于“好”的动物,把坏的人性拟附于“坏”的动物。虎、狼在过去都是猛兽,并且对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所以常常被拟人化为凶狠、霸道的“坏”形象,而鹿、羊等被捕食的动物则被塑造为善良、被欺压的“好”形象
三、例如: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中的蛇,克雷洛夫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狼,《孩子和鳄鱼》中的鳄鱼([塞内加尔]戴奥普),等。经过长期的拟人化后,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动物形象类型,如蛇是阴险可怕的,狼是凶残贪婪的,狐狸是狡诈谄媚的,等等。
四、虽然这种拟人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但是“坏”动物形象在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的心目中会形成对某些动物的偏见。物性与人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是指违反人们对动物的一般看法,赋予动物与其物性不一致的性格,如赋予坏动物以“好”品性,或赋予好动物以“坏”品性,塑造出机智大胆的母羊和愚蠢胆小的狮子([印度] 安纳德 《狮子和山羊》),充满爱心、真心待人的小狼(黄一辉《小儿郎,小儿狼》),帮鸟妈妈照顾鸟宝宝的大灰狼([美]戴维斯《大灰狼阿洛伊修斯与丢失的肉冻》)等形象。这些动物形象一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弱者对强者的反抗,讽刺和揭露统治者和现实中的丑恶现象,二是打破了长期以来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的好恶来看待动物的做法,把人和动物都仅仅看作是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生命,宣扬人和动物是应该并且可以和谐相处的
第3个回答  2010-12-22
童话通过想象、夸张和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基本特征是语言通俗易懂和形象生动,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2-02
童话通过想象、夸张和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基本特征是语言通俗易懂和形象生动,它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