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偷偷立遗嘱…

如题所述

一、法理,或许比人性更可靠


大多数人眼中,遗嘱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分配财产,约束人性,白皮书的数据,也确实反映了这个特点:


立遗嘱的中青年人群中,有49.89%是为了隔绝一些人性导致的财务风险,包括:隔离子女婚姻风险、隔离自身婚姻风险、防止财产旁落、避免纠纷。


当然,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结构的朋友,侧重防范的风险会有差异。


比如32岁的马女士,她立遗嘱的初衷,便是隔离自身婚姻风险,不想给感情不和的先生留下一分钱。


在她名下,有好几套婚前爸妈出钱购买的房子、商铺,这些属于她的个人财产,按她说的:


如果离婚,这些东西老公分不到;但万一哪天有什么意外,这些东西就成了遗产,老公也能分走。


于是她便悄悄立下遗嘱:万一自己有啥意外,这些婚前资产统统留给父母,就算孩子由先生监护,这些钱也不能被侵占挪用。


而41岁的单亲妈妈小A,听说“上海独生女继承2亿遗产被离婚”的新闻之后,也立下一份遗嘱,明确说明自己百年后,财产只归女儿所有。


这样做,能隔绝女儿以后的婚姻风险,如果她婚姻幸福,这钱能锦上添花;万一遇人不淑,也能避免钱财落入他人之手。


还有刘先生两口子,他们是类似《家有儿女》的再婚重组家庭,由于新家庭结构相对复杂,涉及双方父母、各自兄弟姐妹、各自与原配的孩子……


他们担心万一自己不在了,遗产继承太过复杂,所以早早立下遗嘱,明确分配意愿,以此来简化手续,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可以发现,在这些案例中,遗嘱人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借助遗嘱的法律效应,来更可靠地实现财产的有序传承。


或许在他们眼中,比起难以捉摸的人性与良心,冰冷的法条反而是他们留给爱人最可靠的“保镖”。


二、不为约束,更为爱与责任


不过,也有很多朋友认为,立遗嘱是一种感性之举,是为了传递爱意,履行责任。


比如30岁的Lisa,她写遗嘱,是因为母亲的意外离世,让她感慨生命脆弱;同时,她也遗憾母亲走得突然,一句话都没来得及留下。


她说,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自己只能翻阅母亲留下的聊天记录,对着那些照片、语音、视频,一次次泣不成声。


她不想这样的痛苦,也在孩子身上重演,所以,在30岁生日那天,Lisa决定立一份遗嘱。


除了安排钱的事儿,她还用视频给每位家人留了言,她感谢从小到大都无条件为自己付出的爸爸,希望他保重身体,不要难过……


她叮嘱老公少抽烟多存钱,好好照顾儿子,她说,有合适的可以再娶,但是,不要太快忘了自己,新妈妈也要真心对儿子好……


她对儿子说抱歉,不能陪着他一起成长,参与他未来的人生,但自己真的很爱很爱他,希望他开开心心……


视频的最后,Lisa已经忍不住泪流满面,用她的话说:“那一刻,真的非常难过,仿佛自己真的要走了,但难过之后,又觉得很踏实。”


“因为这个过程,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对我来说,甚至像一次重生,我想自己会更加珍惜未来的每一天”


和Lisa一样,想通过遗嘱传递温暖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而且这份温暖,并不局限于给家人。


有人放心不下自己的宠物,希望家人能接手照顾;有人记着患难与共的朋友,希望赠予一部分存款。


有人牵挂着社交账号的诸多粉丝,委托亲朋帮忙打理;也有人心怀大爱,遗产全部捐给博物馆、动物园……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遗嘱更像是一种帮自己表达爱意、履行责任的工具,也是帮自己深刻认识生死,审视人生的神器。


从这个角度出发,立遗嘱这件事,与年龄大小无关,更与钱财多少无关,只与心中的爱人、肩上的责任有关。


事实上,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很多年轻人扎堆立遗嘱,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很多人会涌起一些对生命的新思考。


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立遗嘱似乎是一件很陌生遥远的事,但或许哪天,我们也会因为一些感触、担忧,而产生立遗嘱的念头。


那新的问题来了,如果哪天想给自己立遗嘱了,要怎样保证它的有效性?


三、想自己立遗嘱,怎样保证有效?


民法典规定,有效的遗嘱有下面6种,它们都有一样的法律效力,但各自有不同要求,如下:


对大部分年轻朋友来说,“自书遗嘱”应该最为方便,只需要亲笔书写完全部内容,签名并注明年、月、日就可以。


但这种方式,因为没人能作证,遇到纠纷容易被质疑真实性,如果担心,可以视频录下立遗嘱的过程,作辅助证明材料。


另外,注意字迹清晰,若有涂改,可以在涂改处签名并写上日期,减少可能产生的纠纷。


如果选择其他遗嘱形式,则要注意特定的要求,尤其是见证人,数量、资格、见证过程都得符合规定。


见证人资格: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不是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也不能与他们有利害关系见证过程:至少得有2个见证人,与遗嘱人在同一时间空间下,全程见证立遗嘱的过程,不能在事后补签名字表示见证,签名那些也要注意表里要求。


除了选择合适的形式,遗嘱的内容也很关键,特别是涉及财产分配的地方,一定要清晰明确,比如:


性质要明确:不管是纸质文件还是录音录像,都要直接表明这是遗嘱。财产要明确:要说清哪些财产要处理,而且要明确使用“继承”一词,避免用“给”、“归”之类的模糊表达。对象要明确:要写继承人身份证上的完整姓名,不要用昵称等代指;也可以按意愿说明,继承人的配偶是否享有继承等相应权利。


遗嘱立完,也要重视后续的保管与更新。可以放在安全但不是特别难找的地方,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保管;生活有变化也记得更新遗嘱内容。


另外提醒大家,保单作为一种隐秘资产,在遗嘱中极易被忽略,比如忘记在遗嘱中提保险单,家人可能不知道而漏了理赔。


又或者遗嘱里面提到了保单怎么分配,但和保单之前约定的受益人有冲突,也可能会引发争议,甚至影响传承。


所以,遗嘱里面,要记得列明之前买过的保单,提醒家人理赔;如果想重新分配受益人或者比例,也记得同步变更保单信息。


还有涉及金额较大的储蓄险,比如增额寿,它的权益归投保人所有,而有些产品可以提前设立第二投保人,第一投保人百年之后,保单权益便会自动转给第二投保人,能更高效完成继承。


四、写在最后


今天的文章,出现了很多死亡有关的字眼,是很多朋友日常并不太愿意谈论的话题。


确实,老百姓好像都忌讳它,一说到“死”字,长辈们就会脸色大变,“呸呸呸,不吉利的话别乱说”;买意外定寿这种保险,也有人质疑是种诅咒。


就连综艺节目上,出现“笑死了”这种明显情绪化的表达,节目组也要消音打码,仿佛说死,就真的会死。


有人说,中国最缺3种教育:爱的教育、性的教育、死亡的教育。


就像很少有人在青春期给你科普性知识一样,也基本没人告诉你,要怎样去面对死亡?


可生老病死,又有谁躲得掉?


与其做一只埋起脑袋的鸵鸟,假装不知道就不会发生,不如直面生命消亡的必然性,迎接一场死亡带给我们的人生洗礼。


正视死亡,才能更加懂得生的意义,才会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个时刻,等到死亡真的来临,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向死而生,或许这才是遗嘱最大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