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叫母亲有几种叫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9
1、在汉朝,人们将母亲称为“姐”或“社”。
2、到了南北朝时期,母亲的别称又增加了“家家”和“阿家”。
3、唐朝的普通百姓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会亲昵地称呼母亲为“阿娘”或“娘娘”。而在正式或尊敬的场合,则通常会使用“母亲”这一称谓。王子和公主在正式场合下,也遵循这一称呼习惯,并会在特定情况下尊称母亲为“皇后殿下”。
4、宋朝时,母亲被称作“姐姐”,而庶母则被称为“叔婆”,父妾则被称呼为“妾母”。在皇家,皇子皇女会尊称嫡母(即皇后)为“娘娘”。
5、明朝时期,人们通常称呼母亲为“妈妈”、“娘”或“磨携母亲”,并且开始出现“令堂”这一称呼。对于已故的母亲,则尊称为“先妣”。
6、清朝时期,八旗官宦家庭中的母亲被称为“额娘”,有时也采用汉称“母亲”或“娘”。
中国不同地区的口语中,母亲有着各式各样的称呼,如“妈”、“妈妈”、“妈咪”(源自英语“Mummy”的粤语发音),或者“阿妈”、“阿家妈”等。古代子女还可能称呼母亲为“娘”、“阿娘”或“娘亲”,亦有“阿母”、“老妈子”(粤语,北方话中“老妈子”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叫法。对外提及母亲时,可用“家母”、“家慈”称呼,而逝去的母亲则尊称为“先妣”。对外尊称他人的母亲为“令堂”或“令寿堂”。需注意的是,有时父亲或母亲的丈夫(继父)也会使用子女对母亲的称呼(如“妈妈”或“孩子他妈”)来指代他的妻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