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与其做你眼中的我,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如题所述

我的大学室友们一直相处的十分和谐,直到大一下学期,一个室友兼朋友开门见山的对我说:“你变了,你不再是我刚认识时眼中的那个阿瑾,现在的你完全颠覆了你之前给我的印象。”

对于她说的话,我没有任何反驳,一语中的,路太快,人会变,变好或者变坏,这是人活着的变态。的确,我是变了,但是一句“你变了”,竟伤得人心。

人不可能一直停滞不前,我是成长着的,发展着的。有句话曾这样说道:“在你跟不上我的时候,我不会等待你,也不会跟你道别,我只是要自顾自地往前走”。在你思想还停留在对我以前的印象和认可时,我已经自顾自的向前走了,而你还停留在原地抱怨烦恼气责我的种种改变。我不会解释太多,而在各种的感情世界里,我也一直是木讷的。

但是与其做你眼中的我,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周国平先生说过:“我们都知道,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大一开学,大多数人都属于情感融合阶段,很多想法停留在高中,不谋而合是正常的,你会自然而然的选择和你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朋友。很多人的思维跨度期都是在大一下学期,想法开始出现分歧,你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一群室友一同做着某事,你不再满足于吃饭睡觉上课,你会跟随脑海里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整个寝室出现了“不合群现象”。

就如,我不喜欢出去和别人娱乐,不喜欢每周出去和室友聚会逛街,凡事我不喜欢的活动我都会拒绝,我喜欢安安静静的看书,用手机阅读高中错过的小说,偶尔联系曾经好友,偶尔出去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看看电影,独自去公园走走。每当室友们说一起出去,我除了拒绝,没说其他。由于长久的拒绝,她们出去也不会再叫上我,而我也能感觉到自己的不合群,但是我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我很享受这份孤独的时光,我不会为了所谓的人脉而去参加多样的聚会,我放弃了这所谓的拓宽朋友圈的途经,选择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努力去学习,去看更多的书,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认识更多优秀的人,那么只有把自己变得优秀。这就是我的大学生活。

说起朋友,我有很多朋友,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的,旅途中的,但是在所有的朋友之中,我最好的朋友是我自己,我也是我不能或缺了的最重要的一个朋友。如果我缺了这个朋友,即使我朋友遍天下,即使我周围那么多人,我也感觉只有我自己,即使周围那么热闹,我的内心依旧是很空虚的。

或许有人说我太过自我,然而这个自我让我知道:自爱者才能爱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

我自高中起就喜欢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书店,一个人回家,一个人旅行……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人终其本身都是一个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最切己的痛痒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独自上路的过程中,我很享受自我。在某意义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他自己,世上最关心他的也还是他自己。要别人比他自己更关心他,要别人比关心其他人更关心他,都是违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性的。

所以结论是:每个人都应该自立。

一度被认为自我的我早已经明白:有些痛苦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这痛苦并不因为有一个难友而有所减轻。

由此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和自己交朋友,这可以算是一种修养。虽然成为真正的自己很难,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你也会乐此不疲,而且更不必去经营你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所以,归根到底,我更愿意做我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