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 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 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 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 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 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 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 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 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 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 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 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 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 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唐李商隐名作 《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 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 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 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 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 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 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 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 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 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 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 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 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 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 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 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 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 足迹之态十分传神。后人遂以“凌波微 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 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 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 赋》)。

 

5、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 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 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 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 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 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 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 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 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 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 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6、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 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 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 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 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 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 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 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 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 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XE2DzSX7Mq5A71tqJ1NCw

 提取码: f26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4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1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8、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31、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2个回答  2020-10-14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一)

清风两袖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民族英雄。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其人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当时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宦官王振权势极大,经常以权谋私,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总在进京时献上珠宝白银与当地土特产等。

巡抚于谦却与别人不同,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有位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当下笑着作了首诗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弄:“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心生不满。)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小编解读

后人用“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形容为官者正直、清廉的品行。

《论语》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于谦能在贪腐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为他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历史典故(二)

疏广论遗产

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曾聘用疏广做太子的老师。在疏广的精心教导下,太子进步非常快,疏广因此受到汉宣帝的赏识。当他年老退休时,为了表彰其教导太子的卓著成绩,宣帝赐给他黄金20斤,皇太子又赠给他黄金50斤!

衣锦还乡后,疏广置办酒食,请亲戚朋友同享皇帝的恩赐。
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疏广说:"我虽然老了,可我还没有糊涂到不念及子孙后代的地步。我早就考虑到,就家里现有的房产、土地,已经足够了。只要儿孙们辛勤劳动,完全可以丰衣足食。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如果用这些赏金再给他们多置办家产,这样做表面是在关心爱护他们,可实际上会使他们坐享其成、养尊处优。”

乡亲邻里、亲戚朋友们听了疏广的言论,对他的观点都心悦诚服。

小编解读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若不把金钱、名利等看得淡泊一些,就难以有远大的志向。遗财不如遗德。与其给后人留下万贯家财,不如留下自食其力的精神和香如芝兰的美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