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公司开会没想法,不知道说啥好?

如题所述

一.职场中员工之间的差距,在一场会议中就能窥视一二

职场中员工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在一场会议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因为在一场会议中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胆量,还可以体现一个人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临场表达能力。

小丽和小美是三年前同时入职,起初两人各方面能力相当,但如今小美已经升至部门主管。而小丽还是原地踏步,并且在部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甚至还不如一些后来进公司的学弟学妹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截然不同的局面呢?

原来小丽平时在办公室的时候,话非常多,不论大家在讨论什么话题,她都能凑上去,说个不停。但一到开会时,她就像变了一个人。当领导希望要大家就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时候,小丽常常一言不发,只能假装在记笔记来化解尴尬。为此,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是一个不肯思考,不善表达的人。

反观小美,每次开会时,她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有时还能说出一些好点子。渐渐的,小美在领导心目中树立了会思考、善表达的良好形象,所以平时有什么重要的工作,领导都会想着她。小美就逐渐成长为公司骨干,后来借着晋升的机会,被领导提拔为了部门主管。

小丽和小美的情况,是职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曾经有个美国的社会机构对这个现象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会议中能积极主动发言的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的整体绩效也表现的更好。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不主动发言?如何进行改变才能突破这种“怂”的形象?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这里面的具体原因,看看有什么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思路。

二.开会时不敢主动发言,背后3个原因在作祟

开会时,如果能主动发言,就算回答的不算好,领导也会认为你在认真听会,并且在积极思考,如果不发言,则会失去这样一个表现机会。

其实这个道理大家可能都懂,但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敢主动发言呢?归结起来,无非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从众心理:看到周围的人没发言,于是便保持沉默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乔纳·伯杰,在《疯传》一书中指出,从众心理对人造成的影响,会导致人们的行为趋于一致。

195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分析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产生的行为。

所罗门·阿希组成了一个7人的实验组,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1人为真实被试者。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者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研究员将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开始时前六个人总是选择明显错误的答案,来观察最后一个人是否也和前六个人一样选择相同的答案。总共进行了10次实验,发现被试人有8次都选择了与其他人一样的答案,虽然答案错的离谱。

这个实验表明,从众心理确实会导致人们产生盲从的行为,就像上面的实验一样,就算在这么明显的错误之下,被试者还选择了跟从。这就像我们在开会时,如果周边的人都不主动发言,那我们也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保持和他人一样的行为——一言不发。

2.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害怕说的不好,被人笑话

自我保护意识是指,当个体当认为自己有可能受到危险时,会马上进行自我保护,逃离危险,这是我们人类祖先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

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在应对危险时确实能很好的帮助我们,但是如果过度反而会引发不利。

例如,在开会中发言,领导期望大家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来为正确的决策获得更全面的分析。就算我们表达的意见是不对的,实际上也能对会议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比如可以帮助领导进行多方面对比,从而帮助领导作出更好的决策。

而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则会担心因为说的不对,引起笑话,被领导批评,所以会选择宁愿不说——保持沉默。

3.不会即兴发言技巧,导致无话可说

除了上面两种心理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掌握会议中的发言技巧,当要发言的时候大脑一片混沌,不知道要说什么,所以选择沉默。

实际上在会上发言,类似于一场即兴发言,除了需要突破心理障碍,还需要许多即兴表达的技巧,如果不掌握这些技巧,也很难做出一个好的发言。

如何破解这3个“与会沉默不言”的难题呢?对此,我们总结了三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协助打破这个困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