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言文景是指哪一统治政治局面的出现?

如题所述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6]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扩展资料:

背景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

那时连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纯一色的马拉的车子,将相们只能坐牛车。面对着这种形势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君主专制社会经济成为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

汉高祖死后,汉廷经过一段的动荡,爆发了诸吕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史称为汉文帝,朝政逐步稳定下来。其后汉景帝刘启即位,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文、景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翻开历史,很少有哪一页不是血淋淋的,上层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进一步发展到争权夺地,兵戎相见,老百姓则是衣食无着,辗转沟壑,不得已时只能铤而走险,为盗为寇。

秦末汉初的情况就是这样,刘邦在世的年代,是一个与其他起义者争夺天下和杀戮功臣的过程,连续十几年的全国混战,使得人民死亡无数,生产几乎停滞,在刘邦死后,在汉惠帝和李太后执政的年代里,因为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争,所以情况稍微有一些好转,但真正把汉朝引上富强繁荣道路的是吕太后以后的皇帝汉文帝。

在汉文帝统治国家的二十三年中,由于他对内政简刑清,对外布德偃兵,所以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他对自己以自身的行动为榜样树立了节俭朴素、爱民为本、以德服人、以仁侍人的好风气,是社会道德风貌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在封建制度的社会里,这样贤明的郡主是不多见的。

后世的人们对他的事迹和所作所为有更多的赞扬,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怎样称赞他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德之盛也,岂不仁哉”?班固曾经在汉书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也就是说,班固认为汉朝的文帝,景帝时期和周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一样的,都是最美好的年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赞他:“后世鲜能及之”。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直写到公元九五九年,也就是宋朝建立的前一年。这就可以说明,司马光通过对汉文帝以后一千一百多年中所有皇帝的仔细观察,他认为很少有哪个皇帝能比得上汉文帝。

后世人们对汉文帝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那么就可以看出来,汉文帝的确是一个好皇帝,在他执政的年间,没有战争的发生,老百姓过着平静而又安逸的日子,他得到老百姓的拥戴。翻开历史书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是唯一一个不带血的好皇帝,内心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第2个回答  2020-10-22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二十三年。汉景帝刘启(前189~前141),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
【背景】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措施】

(一)政治

1.无为而治:汉帝国建立之初,利用民众对秦王朝残厉法制的不满,顺从民意,进行了政治改革。为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2.稳定局面: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并不成熟,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汉文帝根据群臣的建议,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汉景帝抑贬诸侯王的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

3.虚怀纳谏:文景二帝十分重视有识之士,听取和采纳他们有利朝廷的建议。比如文帝采纳晁错提出的重农轻商的主张。

4.修改刑罚: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明令废止连坐之法,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实行轻刑慎罚的政策。实行“卖爵令”及“黩罪之法”。

(二)军事

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三)经济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和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又把秦时十七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二十岁始傅,而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为二十三岁。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这种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使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治世,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四)文化

重视“以德化民”。

【影响】

汉文帝刘恒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等人家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国家的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景帝刘启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