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作易者其知盗乎?」的潜台词

如题所述

《系辞》第八章的孔子解爻,历史上研究甚多甚深,本来照本宣科就行了,不讲也可。但是,用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做法来解经,真的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不吐不快。

「作易者其知盗乎?」是孔子在分析《易经》作者的特点。孔子在《系辞》中关于《易》作者的论述共有三处。一是「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二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三就是「作易者其知盗乎?」。

这三个对于「作易者」的推论,是按倒序排列的,其中「其知盗乎」的说法最先出现。由于是第一个,而且又放在解释爻辞这样不相干的地方,所以,几乎没有人会认为孔子这是在说《易经》的作者。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也就没有人给出这方面的解释。孔子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

1、「作易者其知盗乎?」反映了生存环境。

仅仅凭「负且乘,致寇至。」这六个字,就推论出《易》作者的知识状况,这需要非常敏锐的观察力,是极其了不起的一件事。说明孔子看《易经》看得比较深、比较透,善于追根溯源。

「负且乘,致寇至」这六个字应该是古老的「系辞」,是《系辞》所说的「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的「系辞」,是用来解释《周易》「解卦」六三爻的「爻辞」。

孔子认为,这句爻辞反映了其作者「圣人」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一个资源贫乏,战争不断的状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这时候的人,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客观上不存在不劳而获的可能性,同时也没有产生这种思想意识的土壤与环境。

2、「作易者其知盗乎?」体现了社会意识。

「负且乘致寇至」这种说法,可以想见一个不知道「盗」这个概念的人,在竭尽所能去做描述。而描述一个当时不存在的概念会有多勉强,会有多词不达意。因此孔子的意思是说,易的作者在创作易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盗」这个概念,其描述靠的是想当然,或者是预见。

孔子所说的「盗」,同现在的「小偷」是个差不多的概念,再严重一点的就是「盗窃罪」,更严重的有「抢劫罪」。也就是说,这些概念,这些认识,孔子的时候,一个「盗」字就全部表达了。概念总是从粗糙到完善,这与整个社会犯罪的发展趋势恰好成反比。

孔子的「作易者其知盗乎?」,就是说作易的时候,尚未出现「小偷」的概念。那时候的人可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当然更可能是无遗可拾,无户可闭。

3、「作易者其知盗乎?」揭示了创作时间。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易》的创作,就处在上述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之中,那么,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创作《易经》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形成的巨大反差,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心理冲击。

孔子既然提出了「作易者其知盗乎?」这样的命题,当然一定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这种不协调心知肚明。对此,历史上并没有见到孔子留下只言片语的介绍或者感叹。

4、「作易者其知盗乎?」隐含了创作目的。

在食物不足,知识贫乏,观念原始的人类社会之初,《易经》仅仅其「系辞」,比如《说卦》关于三极的象征意义介绍,以及《周易》这本解卦词,所表达的知识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需要。即使现在回过头来看,也没有落后于当今时代的感觉。因此,《易经》的目的并非仅仅为原始人类服务,而是寄希望于久远的未来的某个契机。

对此,孔子在帛书易经里面,明确说出《易经》来自「古之遗言」的话,其中的「遗言」二字,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切实理解。

很明显,作易者所在的时代,与作易者的知识储备、认识水平相比较,意味着作易者不可能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原始社会的文明程度孕育不了可以创作《易经》的人。换句话说,作易者并不是原始社会的原始人,而另有来历。「作易者其知盗乎?」极其含蓄地表达了这层思想。

关于《易经》的作者,「古之遗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已经十分丰富。

其一,《易经》作者同样是人类。

关于是否存在「外星人」的问题,引起的讨论范围十分广泛,许多科学家也参与其中,甚至不乏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外星人」。在这方面,《易经》作者同样神秘而未知,因此「外星人」创作说也颇有市场。

孔子提出是「古之遗言」,基本上没有「外星人」什么事情,也完全符合《系辞》所概括的「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的特殊限制。

其二,《易经》的作者濒临死亡。

「作易者其知盗乎」隐含作易者生活在原始社会,却为未来的人类留下「古之遗言」。巨大的反差提供了太多可供想象的空间。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作易者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因此有可能是上一个文明的人类遗存。

人类的基因是否因为上一个文明的改造,而具有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易」的「六爻」恰好64个,基本组成元素四种也与「四象」吻合,是否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和二?《易经》揭示的深层原理很可能就与生命的本质以及未来的前途息息相关。

其三,《易经》的作者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之所以说作易者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其文明程度的超前。就语言环境而言,这应该是孔子所可能表达的极限。

同样的「其有忧患乎?」也充分表达了作易者对于种族灭绝的忧患;对新人类前途未卜,环境恶劣的忧患;对未来预定的不良结局的忧患。凡此种种,无不尽在其言中。

「其知盗乎?」本身就是立足于空白的文明现状,而对未来的文明进程的预测。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样不超出作易者的预知。

因此,《易经》可能达到的高度不明而厉,很多秘密也许就潜藏「古之遗言」之中,静候其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