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诗词背后的故事之《别董大》

如题所述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生于公元700年,这首《别董大》写于公元747年。

年轻时候的高适,是一名“愤青”,家道中落,出仕无门。一直到公元749年(天宝八年),年近五十的高适,因被睢阳太守张九皋看中,举荐中了“有道科”,才被朝廷委任为封丘县尉(县公安局长)。

做了将近三年县尉后,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挂冠而去。

留下一首著名的《封丘作》: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这首诗让高适的老“愤青”形象跃然纸上。后人都认为他是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的。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五十四岁的高适毅然西行,投奔当时名气如日中天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大唐王朝拱卫西北边陲的名将)。

有一首诗是这样称赞哥舒翰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一次,高适的选择没错,他被哥舒翰任命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这是一个重要的幕僚职位,高适即将迎来他从仕路上的“高光时刻”。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底,“安史之乱”爆发,高适辅佐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陷后,高适抓住时机,抄小路昼夜兼程追赶正在向西逃难的唐玄宗,并在河池当面向唐玄宗陈述败亡的前因后果。

在朝野一片混乱的非常时期,高适的勇敢与冷静得到唐玄宗的关注和赏识。将他突击提拔为侍御史,随即又升为谏议大夫。

当唐玄宗准备分兵,以诸王分镇的形式改变战局时,高适看出了这一策略存在内乱的隐患,他直言极谏,认为不可行。谏言虽然没有改变唐玄宗的旨意,却吸引了太子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的目光。

不久,分镇江淮的永王李璘果然起兵,准备割据。唐肃宗立召高适问策,他奏对称旨,断言永王必败。随即,他被擢升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高适又一次抓住了时机,不仅升了官,还赢得了“义而知变”的声誉。

《旧唐书》评价高适:“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后来,高适更是升任礼部尚书,直至封为渤海县侯。从县尉到封侯,靠安史之乱“起家”,这在整个唐代诗人中都是唯一一个。

真是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传奇人生!

《别董大》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一》,还有《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的高适很不得志,到处浪游,生活困顿。他应该想不到,日后他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军功被封侯的大诗人。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惯以常语感人,如《燕歌行》《塞上》《蓟门行五首》等。他和岑参并称“高岑”,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诗风相近的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人均被列入此派。

历史上的高适,还有一些轶事流传,比如和李白、杜甫的友谊。

公元732年(开元二十年),高适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立功,以求仕进,但仍然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饱一餐饥一餐,甚至四处乞食的贫困流浪生活。就在这一时期中的天宝三、四年(公元744、745年)间,高适遇到了名满天下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以及正与李白同游的杜甫,他们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又曾到汴州漫游。

三人因此结缘,之后的人生境遇却天差地别。

安史之乱后,杜甫生活困苦,高适曾予以接济,两人友谊一直保持到最后。

李白就糟糕了,因为跟随了永王李璘,还为叛军摇旗呐喊,最后兵败被抓,遭受了牢狱之灾。

坊间也有批评高适见死不救的,说这话的人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替叛军说话,是嫌自己的官做得太大、命太长了吗?

李白最后因郭子仪搭救而免死,但他是郭子仪,对唐朝有“再造”之恩的郭子仪啊!易中天《安史之乱》中写过一个故事:回纥和吐蕃一起来打唐朝,回纥人看见郭子仪在,大吃一惊,“郭令公您还在世啊,那我们一起打吐蕃吧。”令人绝倒!

还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

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也有可能是后人附会来突出王之涣《凉州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