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描写地名的诗句要5句.

急用哦!@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白《娥眉山月歌》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少地名,仿佛二者不解之缘似的。地名是质实的专门名词,而诗歌是文艺作品,主要在于表达感情,着重创造意境。在诗歌中使用地名,对于创造意境,是否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还是削弱破坏,我们的回答是前者,因为诗人对在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触发起他的感兴,总得指点明白,这就需要使用地名;否则,会使一切描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唐代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是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其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句叙述句,指出了地点,看来平淡,但有了这一句,才能使前面二句的"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所描写的情景,有所附丽,得到着落;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句,才引出下一句的"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就把此时此地,一种特定的环境,完全和盘托出了。
  现在就七律、七绝和古体几种诗体,举数例,稍加分析,以资说明。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是延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结束的一年,叛军因首领史朝义自杀,全部瓦解,归降唐王朝,收复了以蓟城(即今北京)为中心的南北一带地方。这一喜讯传到了当时流寓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的杜甫,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名篇。起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劈头就用两个地名,因梓州在剑门关之南,所以称为"剑外",说明了诗人是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听到这一消息的;另一个地名"蓟北",泛指以蓟城为中心的收复地方,表示消息的内容。下文五句是"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诗人惊喜交加这种心情的进发情景,并准备回乡。下二句便立刻进入行动,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里情绪极为昂扬,连续用了四个地名来说明回乡的行程,由梓州出川,要经涪江、嘉陵江和长江等河流,所以用"巴峡穿巫峡"来代表这段航程;"襄阳下洛阳",这里的两个常见地名代表了当时南北间往来的大道,它以长江北岸的江陵为起点,经荆门、襄阳,出南阳盆地,而至洛阳。这四个地名,前后两对,末一字都是同音,吟咏起来更觉顺口,且音节响亮动听。全诗用了六个地名,过去的诗评家对于这点,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在这里是统率之意)多者。"

  再看毛泽东所写的《长征》,这首七律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万人传诵。开头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雷霆万钧之势统摄全局。下文一连使用五个地名--五岭、乌蒙山,大渡河,金沙江和岷山,为我们展开了气壮山河的长征画卷。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山山水水何止千百,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五个地名?因为它们在长征进程中是有关键性意义的地点,包含有丰富的史实,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在中国地理上,又是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重要地名,气象雄伟,非一般山水所能及。所有包孕这五个地名的诗句,一方面是对当地地理特征的刻划,实质上是抒发了革命战士的开阔胸襟。当我们吟咏这首革命的诗篇时,这一个接着一个的地名,使我们的情绪也跟着逐步昂扬、升华,到达顶点

  七律中的三、四两句,称作颔联,讲究对仗工整,在对仗之中又往往使用一些地名,来寄托诗人的感兴。如杜甫在寓居成都时所写的《登楼》,其颔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远眺,俯视澄流,仰观山色,点出这两个地名是即景之作,是写实。锦江在成都市南,为岷江分支走马河的下游,因古时用此水濯锦,鲜于他水",故名,当地也称做府河。玉垒是山名,唐代于此设置关口,来控制通往藏族地区的要道。以河流与空间联系起来,以关隘与时间相联系,不但使对仗贴切工稳,而且气象雄浑,为下文引出诗人的感慨开了先路。再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两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向为历代传诵的名句。瓜州渡和大散关,诗人所以选择两个地名,实含意很深。前者位于长江北岸,在江苏江都县之南,为南北往来的要津;后者是秦岭的一个隘口,在宝鸡西南,扼通往关中的要道。这两个战略要地,一水一陆,一东一西,当时都是宋金相峙的前线。诗人通过两个地名来抒发他的爱国热情;而且这两个地方,又都是诗人早年在镇江和南郑军中亲临过的,现在回首往事,无论于国于己,怎么不使他感到悲愤呢?

  七绝仅有四句二十八字,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刻,有不少佳作,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向被认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在这种字数有限的诗体之中,能否运用地名,挥洒自如呢?在一首七绝之中,有一句含着地名的,极为常见,固然不必多论I就是二句、三句甚至四句都使用地名,在唐代名家作品之中,也比比皆是,而且也有连用地名达五,六个,之多的。现在且由我们略举几例如下:

  南京的六朝豪华,到唐代时早巳烟消云散,诗人们往往用怀古或览古的方式来抒发他们的今昔盛衰之感。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乌衣巷》就是这类作品的杰作。诗人以采用民歌体来写诗而被推崇,这首诗也具有民歌的意味,它的前两旬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里所用的两个小地名,却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朱雀桥在六朝时,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也名朱雀航,正对着南面的城门朱雀门,是出入的要冲;乌衣巷在朱雀桥的东南,距秦淮河不远,是东晋最大的士族王、谢两家的府邸所在。挑选这两处地方,并且白描它们的衰落情景来暗示前朝贵族住宅区的深刻变化,是最好不过的艺术手段,且为转入下两旬"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掺作了准备。诗既明自如话,而且这两个地名,迄今仍在使用,使我们今天读来,更感到乡土味特浓。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三旬包含地名。前两个分别说明所送客人的出发地点和要到达的地点,后二句叙的是别情,但只有最后一句,点明惟见浩荡的长江在天边流动而已,才将诗人的不胜怅惘之情推到顶点。可见这第三个地名是相当关键的。

  以苦吟诗人闻名的唐代贾岛写过一首《渡桑干》,每句含一地名,颇见匠心,今引录如
  下: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唐时并州是指汾水中游一带地区,开元中改为太原府;咸阳在陕西关中;桑干河在山西北部,为永定河的上游。诗中所用的地名也可能是泛指。并州是指诗人旅居的地方,咸阳用来代表故乡。诗人为衣食所迫,旅居在外,时常思念家乡,本来一心想早日离开,不料事与愿违,反而被迫走向更远的地方,这时,反觉得原来的客地作为他的故乡了。怎样来表达这种错综复杂、曲折幽微的内心?诗人运用这四个平淡的地名,即和盘托出了。
  在李白的诗篇中,有不少地方歌咏月亮,当他二十六岁时,将要离开蜀地的时候,写了一首《娥眉山月歌》来向友人叙别。原诗如下:
  娥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平羌江现名清衣江,发源于夹金山的东侧,流经娥眉山的东北,至乐山入岷江。娥眉山与平羌山江都是这一地区有名的山水,诗人运用这两个地名,既是现实的即景,又驰骋想象,通过江流中的月影表示了别时的依依之情。第三句中的两个地名表示动身的地点和行经的旅程。青溪是一译名,属岷江下游的键为;第四句中的渝州即今重庆一带地方。下渝州出三峡,愈走愈远,离情也就更加浓郁深厚了。近人沈祖芬评此诗"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诗中所写的景是借助于地名来表达的。诗中接连用五个地名,可是不着痕迹,流畅自如,足以见出大诗人遣词用字的功力。杜甫的诗向被奉为诗史,又因这位大诗人;留意刻化一地的地理特征,所以又有图经之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1
1.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
--《送范舍人还朝》宋.
陆游
2.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
--《劝我酒》唐.
白居易
3.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兵车行》唐.
杜甫
4.山西豪杰归囊牍,渭北风光入酒杯。
--《送赵学士陕西提刑》宋.
王安石
5.关下险固凭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
--《漫兴》元.
王冕
6.湖南送君去,湖北送君归。
--《湖南曲》唐.
崔国辅
7.很傍索传马,偬动出安徽。
--《咏傅岩监祠》唐.
梁载言
8.君在浙江东,荣驾方伯舆。
--《和除夜作》唐.
白居易
9.结根在贵州,蠲疾传古方。
--《唐开州文编远寄新赋》唐.
权德舆
10.自言家住云南北,知是遗尘几世孙?
--《送紫霄女道士四明谢君》宋.
陆游
第2个回答  2007-02-16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凌一日还。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故人夕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