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是用文言文的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古人说话其实与现在的说话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也不会说文言文,因为它十分绕口,那样说话肯定是比较复杂的,其实文言文是一种文体方式,而不是说文言文就像说话那样说出去。

当时我们中国有新文化运动,把一些文言文全部改成了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所以说就有很多人感到好奇当时古人说话还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交流吗?肯定不是的,其实古人说的话也是白话,但是因为古人比较喜欢这些诗歌之类的东西,他们虽然说的是白话,但其实写的是文言文。因为文言文非常的有味道,非常的富有美感,所以说深受当时一些诗人作家的喜爱,所以说当时他们就以文言文来创作。

其次就是文言文首先比较节约书写的成本,古代肯定资源比较匮乏,一些笔墨根本不是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多,而文言文简短的话语可能就代表很多的意思,而白话文的话可能要写很多浪费更多的纸墨,所以说古代人就发明了文言文,这样既可以节约制,也可以节约一些空间,所以说他们就喜欢用文言文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还是用白话文比较方便。

一些白话文,我们需要看一些注解才能知道它的意思,文言文也可以说是我们古代的文化宝典了,其中有非常多的有趣的东西,在我们中小学还有高中的课本上都有文言文的出现,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一些诗歌,还有作家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从中我们学习非常非常多的深刻的道理,所以说文言文还是很有价值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在上古时期,比如先秦以前,人们说话和书面语一样,也就是文言文;到了后世,人们平时说话慢慢的就和书面语脱离了,不用文言文。文言文的出现,主要还是方便在竹简上记事节约地方而被创造出来的一种书写语言。

先说文言文和口语一致的先秦时期,我们知道有一本书,大名鼎鼎的《诗经》,就记录了很多当时的平民百姓口语化的歌谣。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是很简练优美的,读起来也不困难,会识字的人一看,也能大概明白什么意思。换一句话说,文言文就是在先秦时期人们使用的口语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文言文的书写方式几乎都固定不变,但是全国各地人们的口头语言还是在一直变化的。到了唐朝,人们的口语从语法上看其实和现代人说话开始差不多了,比如唐朝骂魏征:“会须杀此田舍翁”,说我总要杀了这个种地的农村老汉(乡巴佬)。再比如大诗人白居易写诗,就追求口语化,讲究通俗易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他的诗,看看和其他唐诗相比有什么特点。

再往后,到了宋元明清朝,口语和文言进一步脱离。元代戏剧家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基本上不是文言,也不用翻译,一看就懂。明朝出了《水浒传》、《金瓶梅》这两部书,我们现代人读起来基本没什么困难,都是用的当时的大白话,也就是人们平常口语。

到了清朝更不消说,普通话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虽然口语一直在变,但是古代的读书人写诗做文章,以及朝廷官方文书奏折,基本上还是用文言文,只不过之乎者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啰嗦。大概是因为印刷术和纸张的发明,不用考虑省地方了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古人说话不用文言文。“语”和“文”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语”,指口语,说话当然只有用口语了;“文”是指用文字记录的书面语了,写文章才用文言文。五四时期,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人们就把学习用中国传统书面语(文言)写作的文章的课程叫“国文”,而把学习用白话写作的记录口语的文章的课程称为“国语”。现在的“语文”这门课程中,有文言,有白话,所以称为“语文”课。
顺便说一下,因为口语变化太快,白话文可以方便一时的活人,但对于传播文化是非常不利的(你现在去读文革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流行术语太多,你现在读就非常困难),所以,古圣先贤用一套脱离口语的工具——文言来记录,只需要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学习就可以掌握,所以,文言是一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来传播文明的好工具,可惜,现在都被无知的后人给糟蹋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2-16
当然不是啦。贫民老百姓哪里学过文言文啊。都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各地区 的方言啊,世俗俚语啊。文言文一般都是那些读书人写文章或者官场之类的正式时候才用。就是读书人,也不是经常子乎者也的说话的。
第4个回答  2010-12-16
古代使用的一般都是文言文,也像我们现在一样,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书面语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文”,而口头语跟我们传统意识中的“文言文”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