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注意品质在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数量越大,广度越大。注意广度通常是指视觉注意的范围。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注意广度的扩大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有利于人们扩展感知范围和提高反应速度。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较小,但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扩大。研究表明,用速示器在1/10秒时间内呈现圆点图,二年级儿童能清楚地知觉到的圆点数一般少于4个,五年级儿童在4个到5个之间,成人能达8个或9个。如果呈现的是有意义的语句,则小学生的注意广度更低于成人。

材料的性质和组织方式,是影响注意广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四个汉字的估计正确率低于四个点子数,在对四个点子的估计中,横向排列的正确率低于散状排列,散状排列的正确率又低于分组排列。材料的适当组织有利于注意广度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将分散的笔画组织成字,或将单个的字组织成词,或将词连成适当的句子都会提高注意广度。

此外,小学生中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女生的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小学儿童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这与小学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迅速发展有关。有人对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稳定性做研究,发现7~10岁儿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小学的一堂课中常包含着多种活动,因此只要教师把教学组织好,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在45分钟内,能够较好地保持注意的稳定而不出现疲倦的现象。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生中也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注意的稳定性是从事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当小学生上课或做作业时注意力不能很好集中,就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

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分配能力较幼儿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人用“注意分配仪”(一种需要左右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务的仪器)对幼儿进行测试,发现幼儿几乎都不能进行操作,表明他们不能分配自己的注意。可是大多数小学儿童都能较顺利地分配其注意,完成“注意分配仪”的测试活动。而且二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可发现,刚入学的儿童在写字时往往顾此失彼,注意了字的笔画的写法,忽略了字的间架结构;注意了写字,忘了正确的握笔和坐姿。到了小学二年级就大有改观。因此人们认为注意分配能力在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发展较迅速,以后发展就缓慢了。要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把注意分配到较多的方面并顺利地完成复杂的工作,需要让他们适当地进行练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2
一、儿童化语言与课堂传授
俗话说:“人与人的语言需要艺术”,教师又恰恰是一人面对几十个孩子的特殊职业,这就更需要艺术的语言。要走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儿童化语言无疑是一把开启心灵、启迪智慧的钥匙。
一次听课中,在学生学习生字这一环节用“这篇课文藏这几个生字宝宝。”“谁能来带领小朋友们认识一下这些生字宝宝呢?”孩子们反应热烈,教师只用了简单、形象、自然的语言将这一环节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也彰显了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课堂主题这一理念。课堂传授中呼唤儿童化语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儿童化语言与课堂氛围
记得举手人很少时我曾经会生硬地斥责学生,如今我想说:“有人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同学小手却在和老师玩捉迷藏,生怕我抓到他”。这样用诙谐幽默的儿童化语言巧妙地解决了课堂尴尬的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活跃了整个课堂。
三、儿童化语言与课堂点评
课堂点评是课堂之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受到课堂鼓励的孩子学习劲头肯定更足假设评语中用到:“你真是好样的,你真了不起。”“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的发现。”老师要能用儿童化语言毫不吝啬的适度夸奖孩子,更能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热情,有效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老师要用充满人性的儿童化语言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潜力,锻炼思维,逐渐通过准确性鼓励,层次性鼓励走向层次教学,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追求让孩子爱学乐学的宗旨。
我有时也在想为什么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爱听故事,其中充满儿童趣味儿的儿童化语言必是一个重要因素。同理,只有适合儿童口味的语言才会让学生听懂,才有可能让孩子们喜欢。自然、简单、灵活和形象是儿童化语言的特点,也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化教学语言,但也要因年龄的层次不同,年级的递增而变化、丰富和提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