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意象的诗

如题所述

蜡烛意象的诗
1灯烛映照处,处处见红妆

当漫漫长夜降临,一点灯光烛焰,温暖着诗人的心灵。可以说,光明是灯烛最为基本、也是首先为诗人所注意的艺术品格。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韩愈《江汉答孟郊》)、“一船灯照浪,两岸树凝霜”(卢纶《送乐平苗明府》),不论是幽室之中终夜燃烧、光芒灿烂的华烛,还是映照雪浪、明见秋树的船灯,都能穿透黑沉沉的夜色,带给诗人无限的喜悦。

灯烛是热烈的,灯烛映照之处,烘托着快乐壮丽的气氛。“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郭利贞《上元》)、“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一片灯火辉映天地,构成壮观的景色,唤起生命的激情。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韩翊《赠李翼》)、“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夜烧红烛,欢饮达旦,比白日的宴饮更加快乐。

黑暗让人恐惧,往往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灯火的光辉则是白昼的延续,是对黑暗的否定。《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虽以汉末社会动荡不安、人命危浅的现实为背景,但是“秉烛以游”却普遍反映着人性深层对死亡的抗拒,对生命的渴望。

【南宋】 马麟 秉烛夜游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2万家灯火时,梦中佳境在

浓浓夜色映衬着一点烛红构成的优美意境,是安全而温馨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彻夜不眠,喁喁闲话,不时剪去蜡烛结出的蕊花,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想象;

“何时红烛下,相对一陶然?”(《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这是白居易对友人相逢、红烛把酒的憧憬;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羌村》),杜甫千辛万苦逃出沦陷的长安、与以为自己早已不在人世的妻子相见,灯下相对,恍如梦中,这是多么辛酸而又幸福的时刻!

北宋词人晏几道在其名作《鹧鸪天》中化用杜甫这两句诗,表达与相爱的歌女久别重逢的感受:“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曾经多少次梦中相见,以至于真的相逢,反疑仍在梦中。

这些灯烛是诗人们想象中、现实中重逢的见证,它们的光辉温暖迷离,更增添了梦境般的感觉。

3幢幢灯影中,楚楚佳人舞

中国美学在色彩上偏爱红色,追求光的柔婉朦胧。刘禹锡诗中所说“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抛球乐》),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诗人们往往把灯影摇红的情境与楚楚动人的佳人联系起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李郢《中元夜》),红烛美人相映,体现着古典审美的迷离婉约,以至于洞房红烛成为中华民族对爱情的美学理解。

苏东坡则直接将花比作美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暄暖高烛笼罩着的海棠花就像浓妆艳抹的美人一样娇懒动人,充满富贵优雅的情致。

与此相关,秉烛赏花也是最为风雅、最具风韵之事,白居易有《惜牡丹花》: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凋谢的牡丹越发浓艳迷人,美丽而令人伤感。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花下醉》)的名句无疑受其影响,行将凋残的花朵在生命的最后瞬间、在红烛照映之下,呈现出奇异的光华。红烛向外照亮的是枝上残花,向内照见的则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咀嚼与领悟。

4残灯无焰,愁病相仍

灯是光明,是希望,是智慧,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则暗示着、象征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态。唐代诗人元稹在惊闻挚友白居易贬谪消息后写了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暗风吹雨,携着寒气扑入窗棂,残灯无焰,室内投下幢幢黑影。“残灯”在此处典型地代表着诗人破灭绝望的心态。

其实诗中的残灯未必都是实有情境,有时只是一种虚写的意象。诗人的情感投射于外物,甚至会使外物固有的性质发生改变。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来温馨宁和的灯烛,经常以“寒灯”意象出现: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这些灯光中透露出诗人寒冷、孤独、悲伤的心理,它们已不仅仅是外在于诗人的灯,而是已经内化为诗人的情感,成为诗人人格与命运的一部分,体现着一种悲剧意蕴。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夜雨中的灯光,照着诗人流离辗转的身影,也见证着诗人寻觅漂泊的心灵历程;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黄叶预报着萧瑟秋天的来临,也象征着衰败哀婉的生命;灯光照亮雨中黄叶,也照亮诗人行将衰老的命运。

尤能表现灯烛悲剧意蕴的是“烛泪”,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撼庭秋》)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晏几道《蝶恋花》)

“蜡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蜡烛燃烧时脂泪流溢,这是写实;诗人赋予蜡烛以人的感情,使原本无知的蜡烛人格化。流泪的蜡烛后面,一定有一位饮泣的诗人,泪烛斑斑,映照出无数中国诗人流泪的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1、犹犹复翩翩,黄昏扬冷烟。——《鸦》
2、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菊》
3、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明日》
4、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楚泽》
5、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
6、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北青萝》
7、烧兰才做烛,劈锦不成书。——《槿花二首》
8、眼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浦云。——《题鸦》
9、池暖五秋色,江晴有暮鸦。——《桂林路中作》
10、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冬》
11、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秋。——《柳》
1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盈小扇扑流萤。——《秋夕》
13、归来未放笙歌散,画缄门开蜡烛红。——《夜归》
14、长是江楼便伊健,黄昏犹待倚栏杆。——《归葵》
15、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无题》
16、摆到荣回入暮霞,斑距嘶断七香车。——《无题》
17、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林灯灭烛时。——《曲池》
18、雨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隋宫》
19、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烛可待熏。——《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