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攀枝花麻将的下载地址,要能唱歌跳舞的.

如题所述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


珠峰地区风景(12张)

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端险峻,环境非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为5800~6200米,南坡为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k㎡,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


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印度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形成了群峰来朝,峰头汹涌的波澜壮阔的场面。

珠穆朗玛峰较近的一次测量在1999年,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定的,他们认为珠峰的海拔高度应该为8850米。而世界各国曾经公认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于1975年测定,是海拔8848.13米。但外界也有8848米、8840米、8850米、8882米等多种说法。2005年5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再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为8844.43米,而峰顶位于中国。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珠穆朗玛峰


地质演化

编辑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

地势环境

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之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每100年上升7厘米。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会因为地理板块的运动而不断变化。有趣的是,珠穆朗玛峰虽然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它的峰顶却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这个特殊的点属于南美洲的钦博拉索山。珠穆朗玛峰高大巍峨的形象,一直在当地以及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地理位置

编辑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


北纬 27°59′15.85″,东经86°55′39.51″,北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西坡在定日县扎西宗乡,东坡在定日县曲当乡,有珠峰大本营),南部在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境内。


名称由来

编辑

藏语“job-mo glang-ma rib”(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语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玛”应该理解成母象(在藏语里,gland-ma有两种意思:高山柳和母象)。


神话说珠穆朗玛峰是长寿五天女(the-ring child ga)所居住的宫室。 不过还有一种英文说法在中学课本里面多次出现,即Mount Qomolangma或Qomolangma Mount。西方普遍称这山峰作额菲尔士峰或艾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纪念英国人占领尼泊尔之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额菲尔士(George Everest)。尼泊尔语名是萨迦玛塔(Sagarmatha),意思是“天空之女神”。这名字是尼泊尔政府20世纪60年代起名的。由于此前,尼泊尔人民没有给这山峰起名,而政府由于政治原因没有选择用音译名称。

1258年出土的《莲花遗教》以“拉齐”称之,噶举派僧人桑吉坚赞《米拉日巴道歌集》称珠穆朗玛峰所在地为“顶多雪”。1717年,清朝测量人员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测绘《皇舆全览图》,以“朱姆朗马阿林”命名,“阿林”是满语,意思是“山”。1952年中国政府更名为珠穆朗玛峰。1952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通报“额菲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2002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西方世界使用的英文名称“Mount Everest”应正名为其藏语名字“珠穆朗玛峰”。该报认为,西方使用英语名称“额菲尔士峰”前280年前中国的地图上标志已以“珠穆朗玛”命名。

台湾传统上一直以“圣母峰”称呼此山。


测量历史

编辑


相关背景

“林超先生的研究证明,1715年入藏勘测的楚尔沁藏布、兰本占巴和胜住,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发现者。由于他们的工作,1719年的铜版《皇舆全览图》最早在地图上正确地标志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和满文名称,1721年的木版图上又出现了其汉文译名,这是地理发现史与测绘史上的重大事件。而英属印度测量局1852年测量珠峰高度、1855年以该局前任局长、英国人George Everest之名命名此峰为Mt.Everest,则是远在中国测绘珠峰135~138年之后的事情了。”

——《清代对西动地理的考察与记载》孙冬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709~1711年,康熙命令当时的驻藏大臣测制西藏地图,可惜未留存下来,图上是否有珠穆朗玛峰很难推测。公元1714~1715年,清政府从北京派出曾在钦天监学过数学的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尔沁藏布和兰本占巴,专程进入西藏地方测绘地图。他们在当时交通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直接深入到珠穆朗玛峰下,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它的位置和高度进行过初步的测量。在康熙五十六年,即1717年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上,便明确地标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这份地图1719年制成满文铜版,1721年制成汉文木版,1733年又在欧洲制成法文地图。在这些地图上,珠穆朗玛峰以满、汉、法等不同文字出现确定了它的名称。这份地图,可以说是关于珠穆朗玛峰最早的历史文献。如果说对珠穆朗玛峰的发现是指把这座山峰第一次测量并记载标明在地图上的话,那么胜住、 楚儿沁藏布和兰本占巴3人,应该最有资格被称为最初的发现者。此外,1744年的《大清一统志》上也载有‘朱母拉马山’,1761年的《水道提纲》载有‘朱母郎马’,1760~1770年的《乾隆十三排地图》上标为‘珠穆朗玛阿林’,1795年的《卫藏通志》为‘珠木朗玛’,1822年的《皇朝地理图》和1844年的《大清一统舆图》上都标名为‘珠穆朗玛’。”

《九死一生攀高峰》李致新·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34℃。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


珠峰峰顶附近地形图(6张)

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855年印度测量局在英国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局长S.G.额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尼泊尔称萨迦-玛塔。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也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学资料。


高度变化

曾经超过12000米[2] 

第四次珠峰综合科考正在紧张地进行。地质学家在珠峰地区采集到了拉伸变形的岩石样品,经过分析测算发现,在1300万年以前,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能比8848米要高出很多,曾经超过12000米。 此次珠峰综合科考地质组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研究员告诉记者:“此次科考在珠峰地区的不少地方都发现了拉伸变形的岩层,证明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确实存在断裂带,而珠峰就在这个断裂带上。”


据丁林研究员介绍,珠穆朗玛峰在岩石结构上分为三层:珠峰层、黄带层和北坳层。从发现看,北坳层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岩石变形和地质变化。“根据我们的观测和计算,珠峰北坳层岩石的拉伸率为150%左右,发生拉伸变形的年代大约在1300万年前。”丁林研究员说:“这意味着珠峰的高度在那时可能比现在要高很多。”他举例说: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果长度拉伸为1.5,就意味着高度的边会减少为原来的0.67。如果按照这个规律计算,珠峰北坳层所在8000米的高度,那时应该是11900米,再加上大约700~800米变化不大的珠峰层和黄带层,珠峰的高度在1300万年前应该超过12000米。[2] 

在珠峰地区海拔4700米左右的地方,记者随丁林研究员看到了岩石变形的典型地带。裸露的山体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S”状岩层,这些岩层原本是连续平整均匀的,由于拉伸和挤压作用变成了这个模样。

丁林研究员介绍说,大约从6500万年前开始,由于印度板块开始向亚洲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青藏高原开始形成。到了1300万年前左右,高度到达顶峰的珠峰由于自身重量太大等多种原因,开始发生断裂,在地壳运动之后逐渐平衡,最终形成这个高度。也成为了很多攀山爱好者的好奇。


珠穆朗玛峰


高度之争

1852年,印度测量局用大地测量的方法测出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0米;

1852年,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测量队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为8840米,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最高峰,20世纪初期,国外曾采用气压测定的8882米作为珠峰高程,中国也采用过。

1949年,美国人里昂那多·克拉克根据传统方法测得阿尼玛卿山比珠峰高出193米,认为珠峰不是世界最高峰,后经验证推翻。

1951年,王勤堉首先提出应恢复珠穆朗玛的名称。

1952年,中国政府正式恢复珠穆朗玛峰的名称。

1954年,印度地理学家以珠峰南侧不同位置为基准测量,得出海拔8848米的结果。至今,尼泊尔称珠穆朗玛峰为萨迦玛塔峰,高度为海拔8848米。

1958年,林超在他发表的《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名称》论文中明确提出:“把此山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地图上的,则是1715~1717年到西藏测量的中国测量队员胜住、楚儿泌藏布赫兰本占巴。”

1975年,中国在‘登山、测绘、科考’一体的组织原则下,首次在珠峰设置3.5米的觇标,通过6000米以上的6个测绘点,测定珠峰高程为8848.13米。“中国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最早发现、命名与1975年首次精确测量”也入选了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

1975年7月23日,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球宣布:中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一数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从此在权威的地图等出版物中,珠峰高度为海拔8848或8848.1米。

1987年3月,美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报刊新闻,报道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美国天文学家乔治·沃尔斯坦教授从卫星传递的信息测出中国的乔戈里峰高为8859米,比珠峰还要高出11米。但同年,在意大利人阿迪托·德希奥领导下,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分别求得珠峰正高8872米,乔戈里峰正高8616米,再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德希奥本人这次测量也称为本世纪精度最差的测量。

1992年5月和10月间,美国、意大利分别采用GPS技术和光电测距仪技术,重新测定珠峰高程,德希奥提供的数据为8846.10米,比中国提供的数据少2.03米。

1999年,美国全国地理学会运用当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测量,博尔德科罗拉多大学在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后,计算出珠峰的海拔高度为8850米。

2005年10月9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国家测绘局应用3S及现代地球物理技术,正式宣布2005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参数: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原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停止使用。这项结果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承认。这是对珠峰进行的首次岩面海拔高度测量,据称也是至今为止最准确的测量值,比1975年测量的高度8,848.13米矮了3.7米(尼泊尔采用覆雪高度为基准的8,848米)。为了得出更精确的权威数据,测绘局这次测量珠峰高度采用了经典测量与卫星GPS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案,并首次在珠峰测量中动用了冰雪深雷达探测仪,但外界另有珠峰高度达8846.1、8840、8850、8851或8872米等众多数据的说法。

由于地球不是完整的圆形,因此即使珠穆朗玛峰虽然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但是它的峰顶却不是距离地心最远的一点,这个特殊点为南美洲的钦博拉索山。而从海底山脚算起,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高度为10,203米。

2015年6月15日,国家测绘地信局称,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3厘米,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同时,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10年位移40厘米、上升3厘米。[3] 



生物物种

编辑

珠穆朗玛峰山顶终年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雪线(4,500~6,000米)南低北高。南坡降水丰富,1,000米以下为热带季雨林,1,000~2,000米为亚热带常绿林,2,000米以上为温带森林,4,5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北坡主要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谷有森林及灌木。山间有孔雀、长臂猿、藏熊、雪豹、藏羚等珍禽奇兽。


植物

珠峰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348种,其中被子植物2106种、裸子植物20种、蕨类植物222种,苔藓植物472种,地衣植物172种,真菌136种。


作物

珠穆朗玛峰

农作物品种繁多,有小麦、青稞、荞麦、鸡爪谷、玉米、马铃薯、豌豆、油菜等。牲畜品种有牦牛、黄牛、犏牛、马、骡、驴、山羊、绵羊等。


动物

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6种,鱼类5种。据不完全统计,已知的药用植物资源达50多科160种。保护区内不仅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还有极其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及畜种资源。[4] 


攀登记录

编辑

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人类想要证明攀登能力的圣地。自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成功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许多登山者在珠峰顶上留下脚印。

1841年,印度总监督官乔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记录下珠穆朗玛峰的地理位置。

1853年,珠峰被勘测为世界最高峰,海拔为8840米。

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中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中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七人死亡而宣告失败。

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中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Andrew Irving)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1933年,英国一支由16人组成的登山队(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中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马洛里的冰镐,证实了马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本人也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夏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中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m,即北坳附近而返。

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中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注:上述几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中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m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953年,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

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 (Tenzing Norgay) 和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 (Edmund Hillary)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56年,瑞士登山队(队长阿尔贝尔·埃格尔)由五人组成,队员埃·施米特,尤·玛尔米特,阿·列伊斯,格·贡钦,在大批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人员的支援下,于5月23日,先后分两个结组登上了珠峰。

1960年5月,当中国登山队正在从北坡向珠穆朗玛峰突击时,一支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的印度登山队也在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当他们到达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时,宣布由于风大无法前进,而放弃了这次登顶活动。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王富州、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最高处。珠峰北坡气候极为恶劣,自然条件非常复杂。

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队,在队长--印军陆军中校捷·狄阿斯率领下,再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为怕大风而宣告失败,队员中有两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1969年春,日本登山队从珠峰南坡首次进行试探性登山,在登达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区之后,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气象观测人员,他们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对气象、冰川等作了较长时间观测,为1970年日本队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1971年春,由欧洲英、法、意、奥、瑞士和印度等十一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的“国际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队长、瑞士登山运动员恩·基连富尔特的率领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线登顶(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国登山队的路线)。由于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内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队员胡古纳遇雪崩死亡后,宣告失败。

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费尔率领的欧洲八个国家(英、法、意、奥、西德、瑞士等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欧洲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沿传统路线从南坡登顶,在到达海拔8,20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1973年春(2~5月)意大利军事登山队,在意大利军事登山学校校长基多·蒙齐诺的率领下,组成一支包括意大利陆、海、空军,警察部队,海关人员,医务、气象和其他军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大型珠穆朗玛峰登山队,于当年5月5日和5月7日两次,每次一个结组(四人),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顶峰。

1975年9月24日,尼泊尔时间下午6时,英国登山队的两名队员黑斯顿(32岁)、斯科特(33岁),从珠穆朗玛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1975年9月27日下午2时30分,中国登山队女队员潘多和8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再次从北坡登上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这是一次男女混合集体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数最多的世界新纪录。为了纪念这次登顶,1975年9月26日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特种邮票一套三枚

《中国登山队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邮票

1978年,意大利登山家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无氧登顶(8848米)

1980年,意大利登山家莱因霍尔德·梅斯纳尔北侧线路,首次单人登顶(8848米)

1988年,中国、日本和尼泊尔三国登山家携手挑战珠峰,从南北两侧会师顶峰、双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国的3名队员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顶,次仁多吉创造了在顶峰无氧停留99分钟的世界纪录。

1990年,中国、苏联和美国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义会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中国的7名藏族队员在这次登山中先后站到了顶峰上。

1993年,海峡两岸的6名登山运动员首次携手登上珠峰,在历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页。吴锦雄成为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台湾同胞。

在之后的1996年和1997年,中国先后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开展联合攀登活动,4名藏族队员登顶,其中次洛成为中国第一个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学生,大齐米、开村成为两次登过珠峰的人。

1998年5月26日上午7:22,英国登山者贝尔格里尔斯与其朋友登上珠峰之巅。

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队10名藏族队员一次全员登上珠峰,并在8848.13米的顶峰采集到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圣火火种。

2000年,中国第一个民间单人挑战珠峰的黑龙江勇士阎庚华于5月21日登顶,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难。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汉终于单人挑战珠峰获得成功。

2003年,中韩联合登山队和2003中国珠峰登山队的14名中国队员分别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是小齐米、普布卓嘎(女)、仓木拉(女)、尼玛次仁、梁群(女)、陈俊池、阿旺、普布顿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罗申、王石和刘健。

2005年3月20日到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将再次对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还将联合中国女子登山队员登上珠峰顶,用雷达的手段以及GPS定位方法重新测高。同年10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中国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测量精度为±0.21米。中国于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


2006年,格伦·辛格莱曼和希瑟·斯万均40岁出头,是一对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年夫妇。

2007年,20岁的夏尔巴小伙·谢尔帕已经从加德满都出发,向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发起第三次冲击。

2008年5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祥云,带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山峰(海拔8844.43米)。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