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如题所述

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

一、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景物、某个事件的叙述、描写,含蓄地抒发感情,则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很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身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湮灭无闻”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含在看似平淡的描绘之中。

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则是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当典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诗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人,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比与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其作用是: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形容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比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歌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令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其实,作者曾因进士不第,长期在幕府中做事,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也就是说,“贫女”形象中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愁,以及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 高情调。“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和“兴”常联系起来在一首诗中运用。比如戴叔伦的《三闾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15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有
1.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铺垫,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
2.烘托
作用是突出主体的某个特征。
3.托物言志
含蓄表达作者的主张,哲理,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空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