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的交流方式有问题,我应该怎么和她进行有效地沟通呢?

如题所述

说句实话,大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存在问题,所以先不用太担心。也要特别嘉许你自己,因为你意识到了,并且有意愿想要寻求解决办法。这就是很好的开始。


一. 良好的沟通从倾听开始

很多时候沟通中存在问题都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少太少时间去倾听彼此。倾听看似简单,做到却不容易。因为我们太容易在听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判断、听不下去,打断对方,评判对方。

倾听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动作,就是用耳朵听,其实却需要非常多的状态与品质才能做到——

    保持好奇:即使你对对方再熟悉不过,也需要保持好奇的心态,就像孩子一样对什么都感到陌生,都想要去探索。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彼此能无话不说,就首先需要对对方想说什么、对方到底有怎样的想法保持开放与好奇。此时,我们才会放下自己固有的想法和已有的成见,变得中立,对方也才愿意说出真心话。

    充满兴趣:每个人一定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就是对方一张嘴(比如你老妈老爸、领导),你就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所以你等不及听完对方的话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观点、结论。其实任何人都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沟通,包括我们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对对方想要说的内容感兴趣,你是发自内心的想要知道TA会说什么,你是那么的关心TA。

    聚焦和专注:在一次沟通中,我们常常自我打扰,比如看看手机、摸摸手表、喝口水…这样的动作在无意间发送了一个信号给对方,那就是——你说的东西我不关心,我不想知道,我想这段对话尽快结束。所以人们在看到对方有这些动作时常常会封闭自己,不再讲话或敷衍几句。与之相反,我们需要在一次对话或沟通中始终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身上,保持专注,有眼神的接触,肢体动作的自然流露,让对方感觉到TA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

做到了以上的3点,沟通的基础才建立起来。倾听不仅需要用耳朵,更需要带着心、带着意识。

二. 沟通中善用开放式提问

如果你真的特别想知道对方的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问问题。

但是要小心,问的问题需要是开放式的,不要带有自己的判断在其中,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舒服。比如:针对你的提问,你可以问她“亲爱的,你对咱们的沟通感觉怎么样?在咱们平时沟通的时候,你希望我怎么做?”而不要这样问“亲爱的,我觉得咱们沟通很不好,你是不是应该注意一下?”“你有没有想过咱们怎么更好的沟通?”对比一下你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差别。

好的开放式问题能够打开话匣子,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问是一门艺术,感兴趣可以买相关的书籍来看。比如《提问的艺术》。

三. 沟通中不要害怕沉默和停顿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说着说着对方就不讲话了,或者在你提出一个对方没有想过的问题时,对方常常沉默很久。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着急打断或插话,只要对方在思考,就让沉默继续。这样的时刻非常宝贵,当对方重新开始讲话的时候,就说明有新的想法出现了。我们平时的交流总是一句接一句,一句顶一句,很少能有等待和沉默。但是沉默却非常有力量。不妨试一试。

总结一下,希望改进沟通方式,请先放下“问题”的思维,不要试图去“修理”对方或自己,而是抱持开放的心态,带着好奇心,去询问聆听对方的想法,多提问、多沉默、少打断、少评判。从这里开始,去探索你们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祝福你们~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兰雯暖心坊

我是一名培训师,带给你温暖与智慧,我们一起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7
沟通能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我自己就是个不会合理的沟通的人,通过看书慢慢在摸索沟通的技巧,将我看的两本书推荐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它主要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它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
2、《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内容详细解说“听说读写”所有可能的沟通情境所需要的技巧,如电话、谈话、会议、演讲、简报、写信、报导、问卷、电子邮件等,并说明非语言沟通、聆听、阅读、视觉沟通,以及如何利用各种视觉辅助工具等,时时刻刻帮助你克服所有沟通的挑战,进行良好的“自我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
另外有效的沟通是两个人的事,不能单方面的想去沟通,她要能够听你说什么。你也要换位思考下她的感受。
第2个回答  2017-10-08

沟通是两个人来往的过程,我觉得两个人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原因,就是双方都没有很好的听对方说些什么,只是顾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男女本来在思维逻辑上就不是相同的构造,在沟通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是面对面的交流的情况都有可能产生误解,更不用说两个人是通过手机屏幕传递信息的方式了。

我和男朋友就总是会在谈话上理解错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候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导致一方很生气,而另一方则是完全不知道自己说错什么的情况,这就容易给两个人的感情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有时候我们很快纠正了理解的方向,就直接避免了乌龙事件的发生,有时候还会因为自己理解的比较奇怪,自己都忍不住质疑自己的智商。

在这样的乌龙事件变成一个笑话的时候,我们笑过之后就会觉得,以后还是应该多种方式解释自己表达的意思,尤其是当对方说了一句话让你觉得不舒服的情况,这种解释就是完全有必要的。

两个人在一起很忌讳的一点就是一个管自己生闷气什么也不说,另一个人觉得对方脾气太大什么也不问,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两个人根本就没有进行双向的沟通,两个人想要好好说话,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两个人都比较冷静的情况下,一方先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先听完对方说的,自己觉得有疑问或是不理解的地方,再拿出来向对方询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08
两个人在交流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想法和观点,一定要耐心和冷静,沟通不是为了针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而是为了真正走进彼此的心里。
第4个回答  2017-10-11

思维混乱不可能带来有效沟通。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听?然而,明确的观念也并不会自动地保证有效沟通。或许我很清楚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很可能一张口就词不达意,表述混乱。


以下是一些能够带来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问题越复杂,这个原则越重要。有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和我们一样了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可以牢牢把握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可能很多听众对这些信息根本一无所知。当我们拿不准的时候,最好能清楚地讲明背景信息;唠唠叨叨总比挂一漏万强。

说完整的句子

逻辑中最常见的是说明句,说明句类似于命题。如果我说“狗”、“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你可能会猜测我在试图把不同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你不知道它们是如何产生联系的。这是因为我没有做出完整的陈述。我需要用完整的句子,例如“那只狗攻击那只海龟”,“7月下跌的股票价格使小王很丧气”,“那座印第安建筑风格的石灰石正面被那帮流氓严重地损坏了”。

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泰山在山东和山西之间,这是个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但是如果我说泰山是秀美的,这个命题就糅合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绝不能对主观命题的真假做出随意的判断,就像我们刚才所做的那样。客观命题的真假判断是没有争议的,但主观命题有。如果我想让某个主观命题被大家接受,我就必须为它做论证。

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在西班牙语中,双重否定用来加强语句中的否定意义。在英语中,双重否定相互抵消,句子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有时候,这会带来困扰,因为语句表面上听起来是否定但实际上是肯定。为了避免歧义,最好直接表达本意,不要使用双重否定句。不要说,“这里不是不欢迎她来”,直接说,“欢迎她来”。

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如果你是个物理学家,在一个学术会议上与其他物理学家讨论测不准原理,你可以自由地运用你的专业术语。但是,如果你是在向一群普通人解释这个原理,就必须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方便大家理解。不要对着外行人使用业内行话,沟通的关键是理解。最忌讳两件事:一是对人讲话态度傲慢;二是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

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模糊和多义是制约有效沟通的两个典型因素。模糊和多义的语言并不能明确表达这个或那个特定观念,而是游走于不同的观念之间。它们的共同的缺点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无可争议的内涵。一个词语的指代物不明确,那就是模糊的。如“人们不喜欢那样的音乐”,我们都不会明白到底是哪种音乐。一些词如“爱”、“公平”、“善良”、“邪恶”等都是抽象词,本身含义并不是绝对统一的。因此,在使用这类词语时,必须对其做出准确的理解。在你试图说服别人某件事情是不公平的之前,你要告诉他们你是如何定义不公平的。另外的如多义词,都包含多重含义,为了避免造成歧义,应该清楚地表明本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