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用八百府兵就让李渊退位,是如何做到的?

如题所述

一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千百年来,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人世间总是不停地上演着杀戮和争斗。无论是衰弱的清朝,还是强盛的唐朝,无一例外。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手足相残的流血政变。在这场政变中,他的哥哥弟弟侄子几乎全部被诛杀,而李渊也被迫退位让权。按理说李世民手下并没有多少人马,只有八百府兵,而李渊还手握数千人的禁军,为何李渊会放弃挣扎让位给他呢?这就要从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开始说起了。



矛盾渐深,政变在所难免

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元吉为齐王,而李世民则为秦王。李世民虽然建国功劳最大,但按照继承法来说,李建成才是最佳人选。不过,即便如此,李世民在朝中的声望还是高过李建成,从而引发了李建成的嫉妒,所以他和李元吉联手,经常排挤李世民,甚至到最后愈演愈烈,想要彻底除掉李世民。



俗话说,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危及到了生死,李世民将计就计就地反击,最终爆发了这场玄武门之变。针对这场政变,无论是李建成的心胸太狭隘,还是李世民的城府太深,作为旁观者都无法客观地去评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两人的矛盾一直都存在。从618年到626年,这8年时间,足够让矛盾加深,即便李世民真的无心夺位,在李建成的一次又一次推动下,无心也会变得有心。所以说这场政变迟早都会来,只不过时间的早晚而已。

《唐纪》中李世民就曾说过:“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既然在所难免,那么聪明的李世民肯定也是早有预防。



李世民或提前收买禁军

李世民虽然立过功,还是秦王,但在长安城内,却是没有兵权的,也只能调动区区几百人。

《唐纪》中尉迟敬德就曾对李世民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可见,政变前,他能用之兵仅仅八百多人,而太子一方则有数千精兵,不过,他却能在当日射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同时控制住了李渊,一举成功,那么他就不是没有准备的。



当时正值突厥入侵,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兄弟李元吉做统帅前去征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兵权并趁机除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又是何其聪明之人,他率先得到了消息,先发制人。而在案发当日,他早已在临湖殿埋下了伏兵,就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自投罗网。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如此迅速快捷地就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足见李世民的心思之缜密,早已将力量渗透进了各处。那么对于李渊身边,自然也早已安排了人或者收买了人。而那八百士兵可能也只是对外公布的数据,其实际上比这个还多。

而且,尉迟恭能带武器迅速达到李渊的身边,至少说明他这一路都畅通无阻,可见无论是宫女太监还是禁军,都足以说明这些人里大部分都已归李世民差遣了,所以即便禁军数量比李世民的府兵多了几倍,也无济于事。



李建成李元吉死了,李渊挣扎也没用

李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儿子们明争暗斗的时候做和事佬。《旧唐书》中就曾提到过,李元吉曾向李渊提议处死李世民,李渊的第一反应不是斥责李元吉,而是说李世民有大功劳,罪行还没败露,杀他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8
能迅速地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足见李世民早已将力量渗透进了各处。李渊身边,自然也早已安排了人或者收买了人。而那八百士兵可能也只是对外公布的数据,其实际上比这个还多。
第2个回答  2021-02-08
很简单啊,李世民已经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当时能继位的只有李世民了,而且李世民在朝中威望很高,李渊只有退让的份儿。
第3个回答  2021-02-08
李渊之所以会退位,是因为选中的继承人已经被杀死,能够继任的只有李世民,所以他只能妥协。
第4个回答  2021-02-08
李世民确实能力要远远胜于李渊,大唐的天下又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李渊害怕李世民会像杀自己的兄弟一样杀死自己,所以也就主动退位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