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之美深度语文【20190121】怎样解读诗歌——干国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运城国际曹晓丽:

张老师,您说,《早发白帝城》怎么学,我就想起了我的孩子四年级上的李白课程,这里边就有《早发白帝城》。李白课程是以人生为主线,把李白诗歌嵌入到了李白的人生脉络里,而《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写于李白被流放夜郎,到白帝城时,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时,在惊喜交加,乘舟东下时所写。如果不涉及到李白的生平,单讲这首诗的快乐,未免轻浮,但是如果硬把李白人生一段加来作为背景,又显得生硬。可是在讲完前边李白的少年天才、仗剑出游等等之后,落到李白的晚年再讲这首诗,一颗巨星陨落的悲伤,而悲中呈现出来的李白的依旧乐观自信,大概才更立体真实。带给孩子的感觉也会更深刻一些。@河南郸城张鹏

干国祥:

李白的快意与我何干?

曹晓丽:

诗歌本来是有生命感的,缺少生命的现场,单讲诗歌,又有何意义呢?

干国祥:

若这首诗好,难道源于李白的经历好?

那么《独坐敬亭山》又好在何处呢?

如果有真解人,不知李白何人,读这首诗,会觉得好不?

赵国祥:

单经历好不足为好诗,好诗大约是击中心灵,引发你共鸣的诗。

干国祥:

那么他认为好在何处?是否一定需要一个“背景知识”才能说出好?好的是背景还是诗歌?

曹晓丽:

不知李白何人,读《早发白帝城》和《独坐敬亭山》也会觉得好。但是,加入李白其人,又会加入更丰富的感受。

干国祥:

添了什么?说得出来么?

赵国祥:

我有时常常忽略背景,尝试从文本入手解诗,也未见得效果差。

情感、思想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曹晓丽:

如果没有背景,就是一味地轻快。如果添加背景,李白落魄而忽被赦免的悲哀可见,但他依旧保持的乐观自信与此形成反差,李白的性格就更鲜明了。另外,生平是条线,每一首诗都挂在这条脉络上,每一首诗都是被滋养的,并非零散一地。

赵国祥:

文本自有千钧力,解透文本何须知其人?但若知其人,再解文本,不自觉地就忽略了读者自己,这样也一定好吗?

干国祥:

我们读的是诗歌,不是诗人的故事

习惯于标签

赵国祥:

有必要知人论世,但不建议一味如此,其实没有哪个老师会单纯只解背景,背景只是一个进文本的线索条件吧?

运城岳晓蓉:

哦,我们所谓的背景或许并不是背景

所谓背景,大多是后人添的

干国祥:

或者就是——那故事从哪里来?可靠么?

许多背景都是人为添造的,子虚乌有

为诗歌造故事

曹晓丽:

那我们怎么才能确定背后的故事不可靠呢?

干国祥:

《枫桥夜泊》的背景故事是什么?

曹晓丽:

如果每一个背景都需要去质疑的话,那我们相信什么?

干国祥:

故事是故事,只是故事,不是解诗的道路,只是前人如此理解的线索——他们这样理解和编撰。

每一个故事都是人们的前理解。

这是一个事实,但不是诗歌的事实。

它仅仅表明,有人曾这样理解诗歌。

干国祥:

诗是语言的游戏,既在自身内部游戏,又和其它文本游戏——理解它的游戏就是理解诗歌。

所谓赋比兴,意象意境符码,都是游戏的可见痕迹,解读套路。

运城国际王富超:

读诗应该把自己带进去走一遍,为何会这么写?为什么用这个词?先兴发感动,再谈其他,如果兴发感动不是灵光一闪,感觉就是这个道理。有必要带入背景的话,也是一种佐证。

曹晓丽:

把李白的一首首语言游戏进行解码以后,就是李白了吗?

我能不能这样理解,如果作为李白课程,要把李白的人生讲出历程,要从诗歌本身去读,而不是从外部背景去读?

干国祥:

李白课程和分析一首诗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理解诗歌是一种专业素养。

标签法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丧失独立分析诗歌的能力。

王富超:

对,应该是这么读。李白课程学的也不是李白的人生经历,而是他的生命感。

干国祥:

分析这首诗倒需要地理的知识,而不是历史的知识,抓住地理上的特征,抓住“还”这个古怪矛盾的词语,诗意几乎就勃然而出了。

曹晓丽:

然后呢?

干国祥:

比较阅读,年轻李白《望天门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处风景的同异,两个诗人的同异。

两种诗情的同异。

假如作者都是李白,为什么这里说“还”?

曹晓丽:

假如作者是李白?

干国祥:

那里明明说自己顺流而下从远方潇洒而来啊,这是为什么顺流而下却是“还”?

对啊,先匿名阅读《早发白帝城》。

王富超:

还,重生。来,自信。

干国祥:

不是李白、不知李白又如何?

那么诗人是不是李白么?依据地理学等,不难作出猜测。

江陵没有千里,一日不可归去……

诗歌不是实景,而是利用了景色的特征,宣泄出自己过于充沛的感情。

至于发生了什么,俺暂时不知道。

王富超:

重生之喜悦,好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曹晓丽:

喜悦千种,先判定重生,还是我们加入了前有。等着分析出来。

干国祥:

反正诗人高兴得像个神经病。

所有类似场景,此诗都可以表达。

所有背景仅仅是一种佐证,不是具足之证。

甚至有时候背景故事是完全杜撰的,那么理解就极容易被误导。

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就是需要合理地使用,作者背景当然是可以利用的信息,但利用不当就错了。比如,被贬未必就一定郁闷啊。

张鹏:

干老师的意思可能是,并不是不要作者,而是欣赏一首诗,要剥离作者(故事)的遮蔽,还原到诗的语言本身。作者也是读者,是诗的原生读者。

干国祥:

我以前说“悬置作者”,悬置是暂时搁置,尝试用自己的眼去看,自己的嘴去读,自己的心去感受。再各种印证。

因为有这个习惯,我读出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独坐敬亭山》就和历史背景完全不同,我不同程度做了还原。

少年做李白课程,不妨借李白感受诗歌。

中学做诗歌鉴赏,就不能这样了。

成年做学术研究,正要“别具只眼”!

干国祥:

(一)我给小学生上《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预习题

背景补充:

张若虚的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和贺知章同一年代,略早于李白等。没有个人传记,他的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的所有唐代诗选里,都没有他的诗作。在从唐代到明代的二十多种诗话中也没有一个字提到张若虚和《春江花月夜》。

最早收录《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是宋朝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一共收录《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直到清朝的王闿运才给了此诗极高的评价,他在《湘绮楼说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盖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而当代诗人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里对此诗作了前所未有的赞美: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

……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预习关键:

1.用艺术的方法反复朗诵此诗,熟读成诵,能够表演朗诵。

2.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想像并感受这首诗的意境。

预习思考:

1.古诗词很讲究押韵,这首诗依据所押的韵,可以用为九段,请分别找出每一段的韵脚,圈出押韵的字。

2.《春江花月夜》是乐府诗歌,这个题目不是张若虚起的,而是旧有的。这种诗歌要求作者把“春、江、花、月、夜”五个题材写进同一首诗。请分析本诗的每一段是分别针对哪个(哪几个)题材来写的?没有直接写这五个题材的段落又在写什么?

3.你认为第一段的景色是从谁的视角来写的?这时候,他站在什么地方?

4.哪些段落是写“扁舟子”的?哪些段落是写“相思女(明月楼)”的?

5.你觉得扁舟子为什么要离开爱人去“漂泊”?你觉得他应该去远方漂泊吗?《小王子》中的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玫瑰花去漂泊?你觉得他应该去其它星球漂泊吗?

6.你认为扁舟子一开始就在思念爱人吗?或者他在想什么?

7.这首诗如果只能从一个人的视角来看,那么究竟是扁舟子在相思女的梦里,还是相思女在扁舟子的梦里?

8.读过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吗?故事的前半部分的关键词是什么?故事后半部分的关键词是什么?

9.你喜欢扁舟子还是喜欢相思女?(你若长大了倾向于做哪一类)?

【以上题目均没有标题答案,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思考。】

(二)

5

初步感受了“扁舟子”和“相思女”眼中不同的月,干老师带领学生继续再往上走一走:“他们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扁舟子他要追求什么?”

“永恒。”

“而相思女要追求什么?”

“思念。”

“思念?思念爱人算追寻什么?”干老师引导他们把词语概括得更准确些。

“爱情。”同学们修正。

“我用另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是永恒,一个是温暖。漫漫的宇宙之中,一个是追问,永恒在哪里,一个说我此刻我需要一种温暖,一种温情。这是他们的不同。”

此时,“追寻永恒”和“追寻温暖”这两组词语就分别出现在大屏幕上“扁舟子”和“相思女”对应的位置。

“非常有趣,我们看到这个字冒出来了,这是什么字?”

学生认不出“亘”的甲骨文字,干老师就带着学生一边分析一边讲道:“亘,其实是古代的恒。中间是个什么字?中间就是个‘月’字,上面一横表示天空,下面表示大地,大江、河流,中间表示月亮,原来讲的就是‘江天一色无纤尘’,‘何处春江无月明’涌出来的那种感觉。原来他在追求一种永恒,恰巧就跟古人的‘恒’字一致,就是用天地间的明月来代表永恒。这就是扁舟子的想法和造永恒的恒字的仓颉们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要追求永恒。可是,相思女呢,我们用另一个汉字来表示,这个甲骨文字,考考大家,猜猜是什么字?”

同样,对于这个甲骨文的“心”字,学生也是猜测纷纷——火……

“心字啊。我追寻的是一颗心。这个还有奥秘呢,我们先把它放下。”

“我们发现,两个追寻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把扁舟子的叫男性视角,那么相思女的就叫什么啊?”

“女性视角。”

“你觉得哪个视角好?”

当学生老好人地说“都好”的时候,干老师让他们举手表决,结果大部分男生选择了男性视角,大部分女生选择了女性视角。

一个男生选择了女性视角。干老师请他来说他的想法。结果他说他还没想好。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比较喜欢相思女,因为她对爱情比较忠贞。”

跟她同样想法的还有几个女生,她们的说法都是:“我也觉得她对爱情很专一,一直等待,她都不会嫁给别人。”“因为相思女,时时刻刻都关注着扁舟子。”

干老师又请喜欢男性视角的同学说一说,第一个男生挺豪放,他开口就说:“因为男人,就应该出去闯一闯。”他的话引来一阵笑声。而第二个男生赢得一群老师粉丝,因为他说“我喜欢扁舟子,因为我也想在漂泊中找到人生的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

马上,“哇”,一群老师惊呼,并为这个有志少年鼓掌。

但干老师的用意还不在让学生这样凭着自己的经验与情绪去说,他要给学生带来更深的思考挑战,他给学生带来了关于这首诗的新的信息:“你们知道这首诗在沉寂了一千年之久之后,突然被人们爱上了,说它是妙不可言,那么人们是因为什么而喜欢它的呢?诗人们又是因为什么而爱上它的呢?你们猜一猜。是因为男性视角这一部分呢,还是因为女性视角这一部分呢?”

学生众说纷纭,两种意见都有。

“那我们来验证一下,这是闻一多,很有名的诗人、美学家,人们对这首诗歌的热爱很多是因为他的原因,他对这首诗歌是这样评价的,来,我们来齐读一下。”

这时候,大屏幕上除了闻一多的一张相片,还有就是被闻一多称颂的那几句诗,作为背景——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以及闻一多先生的评价:

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学生读完后,干老师问。

“男性视角。”学生意见很统一。

“有一个人意见跟他不一样,”ppt换了一页,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对这首诗的评价摘录,干老师读给大家听:

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

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对无穷宇宙,深深感到自已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

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这种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

读完这一段评价,干老师看着学生的神情,说:“大家似懂非懂,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他是赞同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

“女性视角。”一些同学这样回应。

“你们都错了,你看,我再读一遍,‘面对无穷宇宙,深深感到自已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视,对这种存在的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感伤、惆怅和留恋。’谁在发出我的生命短暂,宇宙永恒?谁在这么说?”

“是扁舟子。”这一次学生确定了。

“闻一多先生和李泽厚先生,两个人意见相反,可是他们喜欢的都是哪个?”

“扁舟子。”

“都是扁舟子的男性视角,”与此同时,大屏幕上全诗过渡段及下面相思女部分的诗句全都被淡化,只留下了诗歌的上半部分——扁舟子的男性视角部分,非常醒目,干老师接着说,“美学家们都这么说,可是对这首诗本身而言,它哪一个问题更重要?”此时,诗句中相思女的女性视角部分再一次清晰显现出来。

“都重要。”学生说。

6

“都重要,我们读过一个故事,我们来印证一下。”

大屏幕上,ppt翻到新的一页,天,居然出现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绘本插图及封面,两个问题赫然入目:

故事的前半部分的关键是什么?

故事的后半部分的关键是什么?

干老师先问第一个问题,学生叽里呱啦讲述故事情节,被干老师打断,他要求学生用一个关键词概括。

一个男生说:“关键词应该是意义。”

“意义?那故事的后半部分不是意义了吗?”干老师追问。男生坐下思考。

另一个男生说:“我认为应该是空虚。”

又一个女生说:“我觉得前半部分的关键词应该是活的价值。”

几个学生的回答,让干老师发现了他们的理解都还不到,所以他说:“我再把这个故事简单复述一遍,有一只猫,活了一百万次,它先是国王的猫,国王对它很好,然后它不高兴,死了,化为小偷的猫,小偷的猫不高兴,又死了,小女孩的猫不高兴,又死了,老太太的猫不高兴,又死了……最后成了一只野猫,它高兴了,请问,关键词是什么?”

“自由。”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

“自由。故事就这么讲的。所以前半部分的关键词是什么?”干老师再次确认。

“自由。”

“所以生命首先第一重要的是什么?”

“自由。”

“但是有了自由就结束了吗?还需要什么?”

有一个学生站起说了什么,台下的我没听清,但台上的师生都笑起来。

干老师表示赞成,并说:“当它遇到一只白猫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我既保存着我的自由,我也可以献出我的自由,所以比永恒不死更重要的是……

“自由!”

“和自由同样的重要的是……”

“爱!”

“爱情是其中一种,还有朋友的爱,师生的爱,母子之间的爱,爱是人与人之间意义的来源,意义就来自于爱。”

但干老师的比较阅读还没有结束,他居然又拿出了第二个故事,哇,这次居然是《小王子》。

干老师问:“小王子为什么要离开他的星球和玫瑰(家和爱人)?”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应该是那时候的花很骄傲,让小王子感觉不到花对他的爱,所以就离开了。”

另一个男生发表不同意见:“我觉得是小王子一直活在花的世界里,他没有自己的自由,他想找自己的自由,所以就离开了他的星球。”

苍南实验一小的孩子们读书真是挺多,又有一个男生起来说:“我觉得小王子离开他的玫瑰,是因为他对他和玫瑰之间的爱情产生了怀疑,觉得玫瑰花并没有爱自己,然后他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嗯,一个生命要到广阔的世界去,是吧?去漂流,去寻找。那么他最后领悟了什么,而要回到自己的星球,回到玫瑰身边?”干老师问出了《小王子》的第二个问题。

“他懂得了,爱是最重要的。”一个学生回答。

“也就是说,茫茫宇宙,最重要的是什么?”

“爱。”学生共识。

“是爱。我已经在外边寻找,对,我的自由对我很重要,可是,我原来有过的那个东西,我承诺过的那个东西——是什么?”

“爱。”

“是爱,对吧,友情、爱情很重要,所以我要回去,无论如何要回去。”《小王子》这样整理回顾后,干老师接着说,“可以印证一下,原来这首诗我们可以从小王子和玫瑰的角度来理解,你看,这个扁舟子就是小王子,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要离开他的相思女,到广阔的天地去寻找,去思考永恒的问题,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相思女就像玫瑰花,她不关心宇宙最后要走向哪里,她只关心我的生命以及我爱的人,当他们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有意义了。”

到现在,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深层意思的理解就基本完成了,干老师又回到了整首诗的结构分析上。大屏幕上也再次根据老师的总结,依次出现相应的部分。

“好,刚才我们做了这首诗的结构分析,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你看,这部分写的是扁舟子,男性视角——追求无限宇宙中之永恒,而这部分从相思女女性视角角度,她是追寻着短暂人生中之温暖。那么还有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又是什么呢?中间一段作用是承上启下,最后一段是什么呢?”

“总结。”学生很朗利。

“对,把整首诗收合起来,是从扁舟子的眼光来收合的,我们来读一下。”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学生读完后,干老师问:“最后归结到一个字,哪个字?”

“爱。”一个学生说。

“诗句里有‘爱’字吗?”

“情”。干老师一追问,学生一下子就精准了。

“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个情把整首诗收合了。你看,春江花月夜五种景,两个视角,相思女的视角和扁舟子的视角,而两个人最后的一个关节点连接点在哪里?在情上,这就是这首诗。”

到此为止,对于整首诗的文本细读完全结束。但干老师的讲课还没有结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