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肠瘟是什么症状

如题所述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
  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和梗死。
  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目前认为猪瘟病毒仅有一个血
  清型,但毒力有强、中、弱之分。猪瘟病毒为单股RNA,病毒粒子
  呈球形,直径38~44纳米。病毒分布于病猪全身各种组织内,以
  淋巴结、脾和血液含量最高,每克含数百万个猪最小感染量。病猪
  的尿、粪便和各种分泌物都含有多量病毒,发热期含病毒量最高。
  猪瘟病毒对热抵抗力不强,7CC经1小时可使病毒失去感染力。
  在干燥条件下,病毒容易死亡,被污染的环境在干燥和阳光直射的
  条件下,经1~4周可失去传染性。碱性消毒 药物如火碱、生石灰
  等可很快杀灭病毒。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猪。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
  感染发病。病猪和带毒猪为主要传染源,猪感染病毒后1~2天就
  能向外界排毒;病猪痊愈后5~6周仍可带毒和排毒;病猪的排泄
  物、分泌物和屠宰时的血、肉、内脏和废料、废水等都含有大量病
  毒。病毒通过饲料 、饮水、用具、物品、人员、环境等直接或间接接
  触传播,一般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结膜、损伤的皮肤或阉
  割时的创口感染。病毒可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出弱子、死胎、
  木乃伊等。非易感动物和人可能是病毒的机械传递者。本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
  2.主要症状潜伏期一般5~7天,最短2天。根据病程长短
  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
  等。
  (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高热
  稽留,体温可达41。C Vg_b_,皮肤和可视黏膜发绀、有出血点,全身
  痉挛,四肢抽搐,很快死亡。
  (2)急性型最常见,体温升高至41~42。C,精神沉郁,行动
  缓慢,嗜睡,发抖,拱背,食欲废绝或减少。眼结膜潮红,眼角有多
  量脓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睑粘连。口腔 黏膜发绀、有出血点。公猪
  包皮内积尿,可挤出混浊恶臭尿液。病初便秘,排出球状并带有血
  丝或假膜的粪块,随着病程的发展,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皮肤初
  期潮红充血,随后在耳、颈、腹部、四肢内侧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
  临死前体温下降。
  (3)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病程一般3~4
  周。不死亡者常转为慢性型。
  (4)慢性型临床表现消瘦,衰弱,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
  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被毛枯燥,行走无力。有的病猪在耳端、尾尖
  及四肢皮肤上有紫斑或坏死 痂,病猪往往以死亡而终结,不死者
  期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
  (5)繁殖障碍型孕猪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
  并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孕流产 ' target='_blank'>猪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
  胎,弱子或新生子猪先天性头部和四肢颤抖,一般数天后死亡。
  (6)温和型症状较轻且不典型,耳部皮肤、尾部、四肢末端有
  时出现坏死,病猪发育停滞,后期四肢瘫痪,不能站立,部分病猪跗
  关节肿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7
猪瘟(HCV)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猪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短,发病率死亡率都可达100%。非洲猪瘟病毒是唯一的虫媒DNA病毒, 软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我国也分布有这种蜱可传播ASFV。另外,猪肉及猪肉制品, 被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泔水、工作人员及其服装以及污染空气均能成为传染源, 经口和上呼吸道途径传播。
不同点 :非洲猪瘟病毒是唯一的虫媒DNA病毒,而猪瘟不通过软蜱传播。非洲猪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而猪瘟发病率80%~100%,猪瘟死亡率没有那么恐怖。
临床症状的区别
猪瘟急性型急性型为本病主要病型,这里仅讲这一类型;
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高热稽留,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角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
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非洲猪瘟
发热,41度以上 ,直到死前2天,体温始下降为其特征。共济失调,尤其后肢站立不起,脉搏动快,咳嗽,显呼吸困难,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
带血下痢,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呕吐,血液变化似猪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病死率高达100%。妊娠母猪流产。
不同点:
非洲猪瘟会出现体温下降;非洲猪瘟粪便会带血,而猪瘟不会;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猪瘟体温升高时症状出现就出现。
第2个回答  2020-11-07
牛瘟
牛瘟又名烂肠瘟,胆胀瘟,是由牛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体温升高,病程短,黏膜特别是消化道黏膜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中文名
牛瘟
外文名
Rinderpest

Group V((-)ssRNA)

单股反链病毒目

副黏液病毒科
可以灭绝人类的恐怖生化武器
病原 听语音
牛瘟(Rinderpest,cattle plague或steppe murrain)病毒,是一种具感染性的牛只病毒,会引起牛瘟。这种病毒性疾病主要传染于水牛之间,但其他野生品种也有致病的记录。科学家相信,它最早起源於亚洲,在成吉思汗东征之後,传播至中东、欧洲及非洲。症状是牛发生高烧,口部溃烂,腹泻,淋巴坏死,有很高的致死率。

牛瘟病毒的结构
病毒比较脆弱,干燥曝晒易灭活病毒,但在湿冷或冷冻的组织中可存活很长时间。56℃60分钟或60℃30分钟能被灭活,但少数病毒能抵抗。在pH4.O~10.0之间稳定。对脂溶剂敏感。对多数普通消毒剂如石炭酸、甲酚、氢氧化钠敏感。
最後一个牛瘟病毒病例在2001年被确认,2010年10月14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宣布这种病毒已经绝迹。这是自天花绝迹以来,人类史上第二次消灭病毒性疾病,被形容是兽医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原文:Rinderpest, a Centuries-Old Animal Disease, Is Eradicated)。
牛瘟的英语:Rinderpest,字根来自希腊文,意思即是牛只的瘟疫。

流行病学 听语音
牛瘟在公元4世纪就有记载,是古老的家畜传染病之一。欧洲学者认为牛瘟起源于亚洲。该病曾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但从未在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出现。该病主要流行于中东和南亚、中亚地区。我国于1956年消灭了牛瘟。
牛、牦牛、水牛、瘤牛,以及野生动物(非洲水牛、非洲大羚羊、大弯角羚、角马、各种羚羊、豪猪、疣猪、长颈鹿)等,不分年龄和性别对本病均易感,尤以牦牛最易感,黄牛和水牛次之。其他动物如绵羊、山羊、鹿以及猪也易感。亚洲猪比欧洲、非洲猪易感;骆驼科动物极少感染。
病毒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眼结膜、上皮组织等途径侵入。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的物体、昆虫间接传播,但不是主要方式。
病牛为主要传染源。潜伏期病牛(发热期前1~2天)的眼、鼻分泌物,唾液,尿液及粪便;临床症状出现前感染牛的血液及昕有组织均具传染性。
该病具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以12月份和次年4月份间为流行季节。具很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发病率近100%,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一般为25%~50%。

发病机理 听语音
牛瘟病毒通过消化道侵入血液和淋巴组织,主要在脾和淋巴结中迅速繁殖,然后传遍全身各组织内。一般在病牛发热前一天出现病毒血症,动物体温越高,血中含毒量越大;约在中等浓度时,可引起宿主的组织变化,出现症状。
牛瘟病毒主要破坏上皮细胞,对淋巴细胞具有同样的选择亲和性,并予以破坏。

临床症状 听语音
潜伏期一般为3~15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牛瘟的潜伏期为21天。
急性型:新发地区、青年牛及新生牛常呈最急性发作,无任何前驱症状死亡。
病畜突然高热(41~42℃),稽留3~5天不退。黏膜(如眼结膜,鼻、口腔、性器官黏膜)充血潮红。流泪流涕流涎,呈黏脓状。在发热后第3~4天口腔出现特征性变化,口腔黏膜(齿龈、唇内侧、舌腹面)黏膜潮红,迅速发生大量灰黄色粟粒大突起,状如撒层麸皮,互相融合形成灰黄色假膜,脱落后露出糜烂或坏死,呈现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底部深红色的烂斑,俗称地图样烂斑。
高热过后严重腹泻,里急后重,粪稀如浓汤带血,恶臭异常,内含黏膜和坏死组织碎片。尿频,色呈黄红或黑红。从腹泻起病情急剧恶化,迅速脱水、消瘦和衰竭,不久死亡。病程一般4~10天。
非典型及隐性型:长期流行地区多呈非典型性,病牛仅呈短暂的轻微发热、腹泻和口腔变化,死亡率低。或呈无症状隐性经过。

病理变化 听语音
牛瘟病毒对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有亲和性,所有淋巴器官损害严重,特别是肠系膜和与肠有关的淋巴组织。典型病例尸体外观呈脱水、消瘦、污秽和恶臭。
剖检可见消化道黏膜严重炎症并坏死,口腔、第四胃、肠道、上呼吸道黏膜坏死、糜烂,或充血、出血。小肠黏膜潮红、水肿,有出血点;淋巴结肿胀、坏死。大肠呈程度不同的出血或烂斑,覆盖灰黄色假膜,形成特征性的“斑马条纹”。胆囊增大1~2倍,充满大量绿色稀薄胆汁,黏膜有出血点。淋巴结水肿肿胀。

诊断 听语音
1.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检测的指定诊断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病毒中和试验。
病原鉴定:用于抗原检测方法有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用于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有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用于检测病毒RNA方法有牛瘟特异性cDNA探针和PCR扩增。
血清学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毒中和试验。
病料采集:用于病原分离鉴定宜采集全血,加肝素(10IU/毫升)或EDTA(0.5毫克/毫升)抗凝,置冰上(但不能冻结)送检;或刚死亡动物的脾、肩前或肠系膜淋巴结,置O℃以下保存待检;眼、鼻分泌物拭子(在前驱期或糜烂期采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