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感情有六次变化,变化过程为:来时轻快—沉醉眷恋—淡淡的忧伤—激昂—悄悄的沉醉—去也潇洒。

诗歌首节体现的是作者来时轻快的心情,二、三节抒发了诗人对母校康桥浓浓的眷恋之情,第四节却转为淡淡的忧伤,第五节又达到情感的高潮,第六节再转为悄悄的激昂,回归沉醉,最后一节是离开时的潇洒。

诗歌的前两节的意象是云彩。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诗人将主观情意投射、寄托到客观物象中,轻轻的”和“悄悄的”多次重复出现,说明诗人极力强调自己来得轻快,去得潇洒,并不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回来的,也不是带着别离的愁苦离开的。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写出了作者自己梦想的破灭,诗人想到又要和自己深深眷恋的康桥离别了,不禁感到离别的悲伤。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是浓烈的、激昂的、深情的。诗人的情感在此达到一个高潮:“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内心的激昂使得他忍不住要引吭高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是诗人一个人偷偷地回忆,是诗人独享的回忆,所以说是悄悄。同时,想让自己沉醉于过去的回忆和美好的康桥之中,这种沉醉的状态是静悄悄的,所以就从内心的激昂回归到悄悄的沉醉状态。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这种沉醉之情又转为洒脱之情。正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述,在诗歌的尾节,诗人走得潇洒,让这份沉醉留于此,自己则洒脱地离开。

扩展资料:

徐志摩的诗给人自然、空灵而随意的感觉;如阳春山泉般轻快明丽,如仲秋夜色般朦胧纯美;形式齐整,音律和谐;吸取古典文学的意蕴与西方浪漫主义风格来表现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内心真切的驿动;来体验诗人对美,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再别康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