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翻译:

仰头望着这高山,沿着宽阔大路走。

一、原文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二、译文

车辖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

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

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

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

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仰头望着这高山,沿着宽阔大路走。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

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三、出处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辖》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二、作品赏析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三、作者简介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8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诗经原文
  《诗经·小雅·甫田之什·车舝》
  间关车之辖兮,思娈季女逝兮.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虽无好友,式燕且喜.  依彼平林,有集维鷮.辰彼硕女,令德来教.式燕且誉,好尔无射.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车舝转动间关响,少女出嫁做新娘.不是饥来不是渴,盼和美人结鸳鸯.虽然好友不太多,一起宴饮喜洋洋.  平地树林多茂密,长尾野鸡树上栖.漂亮姑娘及时嫁,带来美德好教益.一起宴饮多快乐,永远爱你不厌弃.  虽然酒味不太好,希望喝得别太少.虽然桌上没佳肴,希望大家都吃饱.虽无美德来配你,请来唱歌把舞跳.  登上那座高山腰.砍下柞树当柴烧.砍下柞树当柴烧,树上枝繁叶又茂.今天相遇多美好,了却相思乐陶陶.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谐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  《史记·孔子世家》最后一段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