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柏浪涛2023:第九讲(主观)责任阻却事由

如题所述

在刑法的世界里,理解责任阻却事由与青少年犯罪的法律界限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关键的年龄划分:不满12岁的未成年人无需承担刑事责任,12至16岁期间,对于部分严重行为他们可能需要负责,而16岁以上的则全面负责。然而,16至18岁和75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责任可能会因年龄而减轻。

在实际案例中,例如15周岁的狗蛋绑架案,法律对14至16岁的青少年实行核准追诉制度,这意味着他们在杀人、抢劫等严重犯罪中的行为可能无需承担责任。而在精神状态影响下,如狗蛋在见血崩溃时杀人,如果精神正常则构成故意杀人罪,但精神病状态下的行为则不负责任。

责任能力是另一个重要概念。间歇性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无需负责,抑郁症非精神病状态下的行为也通常不会影响责任判定。特殊情况下,如又聋又哑、盲人或病理性醉酒者,法律给予免责,而生理性醉酒或吸毒者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行为与责任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包括故意犯罪的主观认定、责任年龄的计算(不论行为还是不作为)等。例如,即使甲14岁生日后未能救助乙,他仍可能因不作为故意杀人罪负有责任。在责任场合上,隔离犯、继续犯和连续犯的界定影响责任归属。

责任能力原则强调行为与能力必须同步,即使结果尚未发生,只要有责任能力就需承担责任。判断既遂的标准是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但存在一些例外,如甲明知自己病理性醉酒导致无责任能力,故意伤害行为仍会被认定为故意犯罪。

真题部分展示了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如甲吸毒致人重伤可能是过失犯罪,而乙的精神病发作前的故意杀人行为构成既遂。在责任年龄认定上,刑法修正案十一强调12周岁后对故意杀人负刑事责任,而非单纯以年龄为依据。

以狗蛋的案例为例,如果16岁的他偷钱,父亲知情并藏匿,老狗蛋可能会因窝藏行为的性质不同而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即使未满刑事责任年龄,如果行为人在爆炸时已达法定年龄,他们可能需要对造成的后果负责。

15岁的甲盗窃后暴力窝藏,尽管对盗窃存在误解,但对危险行为的故意可能导致故意伤害罪的成立。真题中的农民甲醉驾拖拉机,尽管有事实认识错误,但根据法律规定,醉酒并不一定构成犯罪,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需要考虑个体的特殊情况。

总的来说,理解刑法中的责任阻却事由和责任年龄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法律的公正性,也影响着社会的公正处理和对个体行为的恰当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这些原则,以确保法律的正确适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