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隐括了一首蒋捷的词,这首词是

如题所述

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本诗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兴发感动的审美特质。其传神的形象性、鲜明的画面感、含蕴的深厚性,皆令全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首词虽为小令简笔,看似“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汲古阁词跋》),但深衷浅貌,绝 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而不衰。元末之际纷纭的社会环境给善感的文人提供了忧患的舞台,同样经历末世情境的蒋捷成为他们留连的对象,这首寄寓一生遭际的词篇自然跃入眼帘。文人韩奕偶然得观蒋捷词[虞美人•听雨],深有感慨:“夫听雨,一也。而词中所云不同如此,盖同者,耳也;不同者,心也。心之所发,情也。情之遇于景,接于物,其感有不同耳。” 这一感慨深得词旨,可谓的评。韩奕,字公望,吴地良医,好与名僧游。在《全金元词》所录28首词中,词序及词作多言及宿于寺庙或与之相关,与名僧游并非虚言。对蒋捷的品评也应运而生:“蒋竹山者,则义兴蒋氏也。以宋词名世。其清新雅丽,虽周美成、张玉田不能过焉” ,据现有资料,这样针对某篇及整体的评价是首次出现,对于竹山词的接受意义重大。“清新雅丽”是竹山词的一面,虽然难合其全部艺术风格,但至少说明元代吴地对《竹山词》的关注程度以及心理感受。元人标举[虞美人]词,并树为经典,自倪瓒后以上记述为明代的书画典籍《赵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等多处转载,对蒋捷听雨词的传播尤为深远。至晚清王闿运仍然评价云:“此是小曲。情亦作凭,较胜。” 虽然寥寥几字,却深得小词妙处,引领读者进入别样天地。这首词深衷浅貌,绝非用力雕琢者所能为,这些都使它得以久擅词场、吟咏不衰,影响甚至延续至台湾当代作家余光中、方杞的诗文中。 尤其余光中的《乡愁》诗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盖心中忧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回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不仅结构艺术、表现手法与《虞美人》何其相似,其迂回曲折的情感动态亦引入沉哀意远的境地,由此可见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影响之深。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171099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5
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16
虞美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