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论述0-3岁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特点?

如题所述

(1)学前儿童对时间顺序的概念明显地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循环周期越长,掌握越差。

(2)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间的延伸与当日时序的认知。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间的延伸(昨晚和明早)的认知水平低于对当日之内时序(上午、下午、晚上)的认知,而对过去(昨晚)认知的发展水平又低于对未来(明早)的认知水平。

(3)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4岁儿童基本上不具有时间相对性概念。5、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相对性认知水平也很低。

(4)学前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

(5)儿童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成互相促进,但不同步。

(6)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经过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①不能对有关时间的刺激物归类;

②在知觉水平上做出分类;

③能把某一特定的时序与具体生活事件联系起来,并用故事的形式正确叙述先后发生的连续事件;

④能够摆脱具体的直观的生活内容,把时间关系抽象概括出来,真正形成时间概念。这是最后一个阶段,发生在7岁后。

扩展资料

对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一般涉及时距、时距和时间副词的理解。最早对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的研究始于皮亚杰,他认为要对事件进行排序,儿童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能够推断行动之间的因果和逻辑关系的能力,二是理解这些联系的可逆的特征的能力。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先前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等,。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普遍采用错误信念一模型,而其中两种经典的范式为位置转移和内容改变等,。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3岁儿童还不具备心理理论,而从4岁开始儿童的心理理论才逐渐发展起来。

对心理理论任务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任务和时间是有很大关系的,任务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发展的。理论上说,儿童必须先具备时序认知能力,即能够区分这些任务中的时间先后次序,才能正确回答涉及到时间先后次序的错误信念问题。

要真正了解时序认知与心理理论的关系,首先必须对时序认知进行仔细考虑。那么更应该了解的是儿童对心理理论故事中的时序认知的程度如何。影响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另一因素是儿童对心理理论任务本身所含时序的理解程度。

如果儿童对任务本身所含有的时序没有正确理解,那么他们对任务的理解就是混乱的,不知道什么是先发生、什么是后发生的,从而就很难完成“心理理论”任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