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意思是:青葱的山岭,是一幅千年不腐、不着笔墨的山水画卷;绿莹莹的流水,是一具万年常响、无需丝弦的悠扬古琴。

全诗是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妨人不堪。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首诗出自《林则徐全集》,《婡冄林头则条徐全集》著作包括奏折、公牍、文钞、诗词、信札、日记以及他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译作。

青山不墨千秋画全诗赏析

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八月,林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诗中表明了林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赴戍:到充军的地方去。

他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参考消息”;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着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原文】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妨人不堪。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写作背景

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作者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林则徐全集》著作包括奏折、公牍、文钞、诗词、信札、日记以及他主持翻译的《四洲志》等译作。这些著译散藏各地,长期没有经过系统整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