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东西厂,锦衣卫,六扇门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如题所述

东西厂相当于国安部,锦衣卫相当于中纪委,六扇门相当于公安部。不过东西厂和锦衣卫的权利远大于现代的机构。

一、东厂,明代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二、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三、六扇门指的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

三法司衙门的合称,明清时分别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元代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宋代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唐代只有大理寺和刑部,汉代指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

扩展资料:

明朝的特务机构不只锦衣卫与东西厂,还有个更厉害的厂却鲜有人知。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靠造反起家的,他深知民间力量的威力,所以,打下江山坐天下后,他就得想法稳定局势,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打江山时的那时谋臣、武将,革命胜利后当然都受到朱元璋的提拔重用。

俗话说,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成功上位后,都会大戮有功之臣,朱元璋也不是傻瓜蛋,对于手下的重臣猛将当然得严加防控。《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看来,洪武帝也并非善良之辈。

虽然,朝廷设有御史、监察一类的纪律纠察机关,但,那并不是皇帝所直接掌控的。为了绕开各办事机构,直接监管臣、民,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第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

一、锦衣卫。

明初的部队编制是有严格规定的,分为“卫”与“所”,其中,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下辖若干所。驻守京城的部队称为禁卫军,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御林军。

开始时,京城禁卫军共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一个亲军卫就是“锦衣卫”。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本来是皇帝的亲兵卫队,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与警卫,所以,锦衣卫的前身是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的仪鸾司(相当于现代的中央警卫团及三军仪仗队,兼有外交部礼宾司的功能)。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 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

后来,锦衣卫又增加了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巡查缉捕。”这才是锦衣卫最终让人谈之色变的原因。负责"巡查缉捕"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替皇帝对不听话或皇上看不惯的大臣实施廷杖。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负责行刑的就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余次,杖毙的大臣达50多人。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东厂。

有明一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最有名的皇帝莫过于老朱的四儿子朱棣了。可以说,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方面帝王相比,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但是,他也有人生的短板,他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是他侄子建文帝手中抢来的,他的这一做法,在当时是受到许多非议的。正是因为人心不稳,所以,连他老爹留下来的锦衣卫他也不敢放手使用。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东厂对官吏、士大夫甚至于一般庶民制造了大量冤案,在当时颇受士人反感。执行公务时,与锦衣卫相同,持有“驾帖”以证明代天子行事,并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规模最大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三、西厂。

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里屡屡发神秘案件,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侦辑力量,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新的侦察机构,命名为“西厂”。 宪宗令大太监汪直建立西厂,钦定校尉人数一倍于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辅臣集体上书,痛陈西厂之危害。宪宗撤销西厂。

奸臣戴缙上书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又办下了无数“大案”,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

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西厂也随之解散。

后来,明宪宗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上台执政。朱厚照也是个不靠谱的家伙,听从大太监刘瑾的建议,重新恢复了西厂,职能如前。

朱厚照为何对太监言听计从呢。因为他的上台,是得到了几个太监支持的,如,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名太监,被称为"八虎"。

四、内行厂。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境与朱棣胆识过人之外,大多人都是废材,所以,有时一朝,许多时候的权柄都被一帮太监掌控的,因此,明朝的奸雄巨贪都少不了大太监的身影,如刘谨、魏忠贤之流。

当时,刘谨作为司礼监太监,提议恢复了西厂,以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他们本来是蛇蝎一窝的坏朋友,可是,随着东西厂的权力越来越大,作为太监头的刘谨已难以控制了,为此,他又亲自建立自己的特务机关——内行厂。

内行厂,即大内行(háng,办事之意)厂,又叫“内厂”、“内办事厂”,直接听命于刘谨,那派头,比正德皇帝还年满。

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例,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

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后,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亦残害了不少忠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扇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锦衣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10
我感觉像FBI,CIA之类的,很牛的单位
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是明代极为重要的军事单位。它与皇帝的关系最密切,权势也最重。
厂、卫一向并称。“厂”是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是指锦衣卫。厂卫所属系统不同。厂是宦官机构,它的职能与锦衣卫的侦缉、诏狱职能类似,它的地位在锦衣卫之上。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厂是由司礼监太监统领的宦官机构,卫是由指挥使统领的军事机构。
六扇门出现于唐朝,一般指江湖黑帮,后期明朝改为朝廷机构。唐,明,其实提及的还有宋朝,那时候的宋朝的六扇门多是黑道了,而且在朝廷的地位并不是太突出,可以当作现在政府的特殊机构对待。
第2个回答  2017-02-10
东西厂相当于国安部,锦衣卫相当于中纪委,六扇门相当于公安部。
不过东西厂和锦衣卫的权利远大于现代的机构,六扇门是小说虚构的部门,等同于若干个部门的综合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2-10
中国国家安全局。
第4个回答  2020-07-30
我个人认为相当于现在的 中共中央保卫局。
相似回答